寒风凛冽的冬日,食物往往是对人们辛劳之后最直接的慰藉。关于食物,不同年代的人会有不同的记忆。以前冬日你都吃什么?有哪些好吃的和难忘的食物?
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市民,我们不妨听一听他们记忆中的冬日美食。
鏊子烙出的玉米饼和酱豆很搭配,午饭常是红薯叶杂面条儿
对于如今饮食越来越精细化的市民来说,焦黄的玉米饼难觅踪影。但对于老人来说,玉米饼曾是他们冬日里代替白面馒头的主食。
“我们那时候吃玉米饼、窝窝头,冬天将柿子和在面里,做成甜饼子吃。”12月2日,家住市区兴华路某小区73岁的市民张爱莲回忆说。张爱莲的老家在许昌县椹涧乡南张村,在她的记忆里,冬日里用鏊子烙玉米饼是一段生活回忆。“烧热的鏊子内放入玉米饼慢烤,一个鏊子里面可以放三个。”张爱莲说,烤出来的玉米饼甜香,配点儿自制的酱豆或者咸菜,味道很好。
在她年轻时,农村人的生活水平不高,禽蛋、肉制品平时几乎吃不到,午饭多是杂面条儿,冬天里蔬菜少,就配上被霜“打”过的红薯叶。“红薯洗净后,用石臼捣碎,然后加入点儿玉米面或者粉芡,用手挤成丸子,蒸熟也能当饭吃!”张爱莲说。
红薯曾是“救命粮”,烧汤、蒸煮或烤都能填饱肚子
红薯,如今在菜市场很轻易就买得到。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红薯不过是烧汤时的一个“小角色”而已。然而,在曾经粮食低产的年代,红薯是群众的“救命粮”,民间流传有“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说法。
“我小时候天天吃红薯!”家住河南省地勘二院家属院的60岁市民张建立回忆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家还在农村,家中姊妹8人,生活不富裕。这个时期,红薯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饭桌上的“主角”。
红薯有许多吃法,首先可以生吃。红薯块大,水分多,吃起来又凉又脆,还有甜味。其次可以熟吃,可煮可蒸可烤。大人一大早起来,洗上一筐红薯,倒入锅中,加上水,开始旺火蒸煮,等锅盖冒出大量蒸汽后,转为小火,10多分钟后就差不多了。煮好后,锅盖一掀,热气腾腾。若是水添得不多,正好熬尽,紧挨锅边儿的红薯外皮会出现焦黄,吃起来香甜可口。大人有时还会在灶膛内的余火中,放入几块生红薯。等中午回来,扒开除去外面的草灰,剥皮后就能吃了。
“那个时候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张建立说,红薯还可以用一种工具切成薄片,晒干后就成了红薯干。这样虽然延长了保质期,但是味道比鲜红薯要差一大截儿。
萝卜、白菜可做饺子馅儿,大白菜炖豆腐味道诱人
我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冬天吃饺子!”40多岁的市民李保红说,饺子馅儿多是将白萝卜或大白菜洗净,加入葱花、姜,剁碎。有条件的人家会加点儿猪肉或羊肉,然后加入调味料就做成了。每年冬至,大人们基本上都会煮上一锅饺子,省得小孩子“冻掉耳朵”。
1987年李保红开始上班,这个时候很多东西还需按票购买。“那个时候物资匮乏,买东西需要票证,如买粮食需要粮票,买油需要油票。”李保红说,冬天菜市场里的菜很少,萝卜、白菜、大葱居多。“去俺叔家串门,一盘炒鸡蛋在当时就是很好的菜啦!”李保红说。另外,冬天里人们喜爱的美食还有大锅菜。
大锅菜又叫熬菜、烩菜,是许昌人最爱吃的地方菜,以烩菜为特色的饭馆如今市区就有不少,如禹州烩菜、高老庄烩菜等。大锅菜应当是普通百姓的食物,但在以前并非是想吃就吃的,只有在办红白喜事、过年过节时,人们才能吃到。如果在平时吃上一顿大锅菜,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如今在充裕的食物面前,很多人似乎早已忘记当年大锅菜的味道了。“以前白菜、豆腐加点儿粉条,炖炖,不加肉吃起来就很香,但现在吃不出来当年的那种香味了!”李保红说,如今日子好了,每天吃到的食物比以前过年都要丰盛。现在过冬,她会隔三岔五买些排骨、鸡子、鱼,用来炖汤,改善生活。而在小时候,想吃到今日的这些家常菜无疑是一种奢望。
羊肉汤、丸子汤、胡辣汤很美味,喝一碗让人全身暖洋洋
寒冷的冬季,如果能喝上一碗热乎乎的汤,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12月3日,在市区八一路西段的“西关丸子汤”,“80后”市民李安要了一碗漂浮着香菜、葱花、姜末儿的丸子汤和一份油馍。丸子是用绿豆面、萝卜丁做成的,然后过油炸到金黄酥焦。有顾客进来,店主就把炸好的丸子放到大铁锅里煮,在碗里放些辣椒、葱花、香菜,然后用勺子将丸子盛出,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丸子汤就做成了。
“以前,解放路上有家丸子汤老店,有20多年了,现在还在经营。冬天,天气寒冷,喝上一碗酸辣丸子汤,全身顿时感觉十分暖和。”李安说,除此之外,冬天里他会选择喝羊肉汤、胡辣汤。羊肉汤一般为炝锅羊肉汤和冲汤两种。冲汤的方式,即将熟羊肉切成片,然后加入沸腾的高汤;炝锅羊肉汤是将生羊肉爆炒后,加入高汤稍煮即可。
许昌的胡辣汤很多地方都有,市区春秋广场、引龙街、解放路、北大街等处都有。每天早上,这些小店门口,人头攒动,人们或蹲或站,端着胡辣汤,拿着包子、油馍,那场面真叫热烈!
如今美食多样化,
想吃啥不是问题,
怎样吃成了学问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莲城餐饮业的发展也在大提速:各色餐饮店遍地开花,各地美食齐聚许昌。冬日,想吃啥已经不是问题,该吃什么,怎样吃才能更健康,则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和一门学问。
12月1日,在胖东来时代广场地下图书城,记者看到书架上摆放着《怎样吃出健康》、《家常菜300道》等各种烹饪指南书籍。喜爱厨艺的人们,目不转睛地翻看着。
“天冷了,去饭店吃得多了,反而感觉不如在家吃。”市民李雅芳选择了两本菜谱:一本是教做炒菜的书,另一本是教煲汤的书。“冬天吃炖品不错,炖品又分清补型和滋补强身型。从选材到火候,书里介绍得非常详细,图文并茂,操作性很强。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等都可以在家做。”
来自: 许昌晨报 ;原作者: 牛志勇 赵思雨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