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0|回复: 0

[郑州] 我省自主品牌智能手机已上市 制造变智造才能走向全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1 00: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河南手机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都将是“河南制造”,但我省整机生产企业仍然较少,拥有本地自主品牌的智能手机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对此,相关专家提出,未来我省应加大支持、创造条件,打造培育我省自主品牌的智能终端(手机)企业,我省电子信息行业应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欣慰】我省首款自主品牌智能手机已上市
  3年前,河南首个自主生产的品牌手机三新手机横空出世,结束了河南没有本土手机的历史,但是,三新手机上市仅几个月,就在河南本土遭遇了销售惨淡、渠道减少的现实危机。现在,市场上已经难觅该手机的踪影。
  令人欣慰的是,日前,我省首款自主品牌的智能手机“橙石小哇”已于日前正式上市,据悉,该手机支持双4G并采用了MTK全球首款64位8核处理器MT6752,配置了5.5英寸FHD屏幕,后置索尼1300万像素前置800万像素摄像头,其售价却不足900元,一上市便让不少人惊叹地“哇”出声来。该款手机推出不到1个月的时间,网上预订量就达到数万台,目前预订量仍在逐日飙升。
  对此,“小哇”手机的研发公司河南橙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中晟集团董事局主席卢祎博告诉记者,这种情况超出了他们最开始的预期。
  “对于手机行业,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怀着一种敬畏之心去对待的。”据卢祎博透露,早在3年前他们公司便投入重金研发了河南第一款自主生产的3G大成手机,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这款手机并未进入市场,但为后续研发智能手机积累了经验。“小哇”手机的价格不到900元,但其使用的零部件规格和技术甚至能和一些价值数千元的智能手机相媲美。
  【无奈】产业链不完整“小哇”生产线设在深圳
  谈起研发和生产“小哇”手机,卢祎博告诉记者,这几年来,河南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除富士康外,还有酷派、天语等众多智能手机项目都纷纷进入河南,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但在这一方阵中却难觅河南本土品牌,这增强了他们打造本土智能手机品牌的使命感,同时也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心。
  在和卢祎博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小哇”手机在研发和投产过程中充满了各种艰辛。“虽然目前河南手机产业发展很快,但是还是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卢祎博表示,在“小哇”手机研发过程中,他们曾先后多次在河南本地招聘专门的技术人才,但招聘结果都很不理想,后来,他们又到外地进行了几次招聘,才初步满足了人才需求。
  “我们技术团队的大部分成员主要是从酷派、金立等知名手机企业研发团队中招募来的。”卢祎博告诉记者,虽然他们公司的总部在郑州,但是目前他们的技术人员有一半都长期驻扎在深圳,对此,公司也感到很无奈。因为生产一部手机,需要上千个配件,而目前河南虽然引进了多家知名手机企业,但还未形成完整的手机产业链,如果在本地进行组装生产,多数配件还需要再从外地进行采购,这会增加不少成本。所以公司只得把生产线设在深圳。
  据了解,“小哇”手机所用的部分电池是由本地一家配件公司供货。卢祎博表示,希望河南能引进更多的手机配件生产企业,尽快完善产业链,让“小哇”手机早日实现在郑州生产。
  【声音】河南制造应尽快向“智造”转变
  “今后,河南应该加大支持、创造条件,培育更多的像橙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本土品牌智能终端(手机)企业,尽快让河南制造向‘智造’转变。”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崔春生表示,目前我省智能手机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引进了不少的知名手机及零部件生产企业,但这些企业多数都是代工厂,亟待转型升级。加大对自主品牌智能终端(手机)企业的培育和扶持,让河南制造转变为河南“智造”,这是我省电子信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记者了解到,早前省社科院发布的《河南省智能手机产业发展状况与展望》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目前缺乏足够数量的能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企业,尤其是芯片等关键领域没有重大项目落地,导致我省智能手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此观点也得到省政协委员沈洁霞的认同,她表示,打造本土智能终端(手机)品牌,政府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规划引导,制定培育计划,质监、经贸、科技、工商等部门发挥业务指导作用,为企业打造品牌提供服务。
  同时,政府应积极帮助协调推动三大运营商与我省智能手机企业加强合作,制定销售策略,拓宽销售渠道,促销本土品牌的手机,帮助其提高品牌知名度,让河南自主品牌手机立足河南,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建议】河南有必要建一所“手机大学”
  “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是一种质变,这种转型升级必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崔春生表示,从市场主体——企业的角度来说,这种转型升级,首先是人的转型升级。而目前,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智能手机企业尚未形成有效对接,专业人才缺乏,这些都将成为影响智能手机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崔春生看来,目前,我省的高、中、基人才培养阶梯结构业已形成。我们拥有郑州大学这样的211重点院校,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全国也有一席之地,这是培养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人才的摇篮;我们有河南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大学这样的专业型二本院校,这是培养技术开发人才的基地;我们更有70多所职业院校,这是培养生产性人才、一线工人的热土。
  “但我们缺的是人才的整合,要把高中基人才聚集到一起,分工协作。”崔春生表示,他认为,未来随着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建立一所“手机大学”,从客户的需求出发,逆向追踪,培养“手机智造”需要的各种不同人才。
  “我们学校有很多毕业生在学习、实习阶段选择了手机APP开发,但学成以后却去了深圳、北京这些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原因是河南省没有这样的软件公司适合就业。我也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地结识了很多河南籍的项目经理、开发技术人员,他们也很愿意回到家乡工作,苦于没有合适的公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