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0|回复: 0

[郑州] 郑州妈妈和失聪儿子一起成长 修炼成康复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3 23: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2月27日晚,央视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让众人感动落泪。    而在郑州,也有一位陶艳波式的好妈妈。3月3日全国爱耳日前夕,大河报记者走访了郑州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董女士。14年来,她和先天性失聪的儿子一起成长,从聋儿妈妈“修炼”成康复老师。
    一本书带来信念: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
    一本已经泛黄的聋儿家庭康复教材,是陪伴董女士14年的宝贝。这宝贝,是热心医生送她的,当时她得知孩子失聪不久,惶恐甚至绝望,无助得如坠深渊。
    37岁的董女士老家在周口,在儿子约半岁时,她发现孩子对声音没反应。一番检查,孩子被诊断为极重度听力缺失,仅有一点残存听力。
    从此,原本简单快乐的生活,被无情地打乱。“当时出门走在街上,满眼都是别人的耳朵……不知道孩子的未来在哪里。”董女士回忆说,医生建议让孩子戴助听器试试,还送她一本《聋儿家庭康复教材》。
    “聋孩子真学不会说话吗?他们真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正常地学习、工作与生活吗?”该书首页上的话,道出她心中的疑虑。
    梁小昆,周婷婷……开篇几位家长陪伴失聪孩子走上康复之路的励志故事,让她心中升腾起希望之光,“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
    纠正孩子一个发音,往往要重复成千上万遍挑战接踵而至。
    孩子1岁多时,董女士和家人给孩子戴了助听器。“可他好像对声音还是没反应。”等待的滋味很难熬,董女士一次次安慰自己:相信他一定能听到!同时,尽可能多地给孩子说话。
    那段时间,哄孩子入睡后,她总忍不住拿东西轻敲床头柜,时间久了,床头柜上敲出一个个坑。终于,半年后,孩子对声音有了反应。有一天,孩子并不清晰地喊出一声“妈”,她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
    孩子两岁多时,她辞去县城的工作,带着孩子来到郑州,租住在都市村庄,带孩子到康复中心接受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
    “康复老师主要是指引方向,20%靠老师教方法,80%靠家长带孩子努力训练。”董女士说,很多家长教失聪孩子说话时,经历的康复训练都很艰难,通常,纠正孩子一个发音,都要重复上千遍甚至上万遍。“最难的就是j、q、x、z、c、s、g、k这些发音。”她举例说,孩子总把“早上好”说成“gao上好”,咋纠正?她拿小勺放孩子嘴里,引导孩子把舌尖往前放。练呀练,孩子可能烦了,或是被勺子弄疼了,突然朝她腿上猛咬一口。
    “不管了!”她伤心地哭了。平复好情绪,把孩子搂到怀里,继续教……
    从妈妈到老师,相信知识对孩子康复有利
    一心想帮孩子更好康复的董女士压根儿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帮助更多失聪孩子和家长的康复老师。熟悉她的人都说,因为她爱学,热心肠。她知道,是因为自己“感同身受”。
    孩子在康复中心训练期间,她是最用功的家长,每天陪孩子训练,攒一堆问题,见到语训部的老师,逮谁问谁,问个透彻。
    送孩子上幼儿园后,也不断面临新问题,除了看书自学,她试着到康复中心求职:干啥都行,打扫卫生也行。她想让自己多学点知识。而每当有家长在陪孩子训练时遇到难题,只要自己懂的,她总是毫不保留地支援。
    2006年,从报纸上看到一家康复机构招聘的消息,董女士前去应聘,幸运入选,也赢得了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这让她至今心存感激。
    4年前,董女士来到郑州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成为一名语训老师。如今她帮助过的孩子达数十个,“看到孩子和家长,有亲人的感觉”。
    在这里接触更多孩子和家长后,她更加认识到: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适用的康复方法也不同,自己掌握的知识越多,对孩子帮助越大。
    比如,帮孩子矫正发音时,之前总让孩子看口形矫正发音,随着学习深入,又提倡先听、后说,要让孩子“听清楚”,再进行语言矫治,帮孩子“说明白”。又比如,一些孩子能说词、可说不成长句的问题,之前让孩子多练习说句子,后来发现,孩子说不成长句也可能和呼吸支持不足有关,需要通过运动等方式增强孩子的肺活量,提升呼吸支持能力……
    让她欣慰的是,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重视程度提高,学习的渠道更多,方法也更先进,“不过有一点儿没变,家长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地陪孩子康复训练,才能达到康复的最佳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