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新形势下,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制度化程序化、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推进法治南阳建设的新课题。《法治南阳建设纲要2014-2020年》吹响了我市法治城市创建的“集结号”,笔者就法治南阳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法治城市创建的薄弱环节 一是思想认识不高。一些部门的领导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法治是政法部门的事,创建就是普法,以经费不足等问题为理由,作为法治单位创建的障碍。 二是法治度不浓。行政审批效率低下,不严格依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办事的问题仍然存在,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扰民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层单位依法治理机制不够健全,行政监督的制度和机制还需要完善,行政问责如何落到实处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是协调联动不力。法治城市创建涵盖面非常广,涉及单位多,协调难度大。目前各地多是由县、市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协调职能,从而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局面,缺少权威,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四是素质能力不强。政府依法行政和部门执法水平亟待提高,在从依政策行政向依法行政转变中,面临着如何准确把握法律精神、准确判断证据效力、正确适用法律等问题,执法队伍法律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普遍存在。 五是群众共享度不够。法治创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目前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成效切身感受不够强,公民参与度不够,监督权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二、法治城市创建的实现路径 (一)破除“认识之冰”。切实提高法治城市建设工作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社会性的认识,充分运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去影响、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建立起强有力的创建工作领导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和政协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要保障工作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确保创建工作正常开展。将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和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二)增强“法治权重”。政府要建立完善各项规章,为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据,建立各项事业依法管理制度,特别是一些执法工作任务重、权力大、群众关注度高的部门,要切实加大行业依法管理力度。要健全基层依法治理制度,广泛建立区、乡(镇)、村、街、社区、厂、学校等各类依法治理标准,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注重社会监督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群众、舆论、民主及党内监督等各种监督手段,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保障监督效果。 (三)把权力关进“笼子”。将法治的核心转向“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把党委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放在首位,淡化“官本位”思想,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健全公共权力行使的程序规则,把权力关进“笼子”,使权力的授予有据、行使有规、运行有序,防止公共权力的恣意和滥用,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权责统一;着力推进党务、政务和司法分开,把权力晒在“阳光”下,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控制公权力腐败、滥权、侵权,真正实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四)戴上“紧箍咒”。制定阶段目标任务和年度工作要点,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法治指数等法治指标评估体系,将法治建设内容实在化、具体化、现实化,使其具有可操性,用“度量衡”来检验创建成果。定期把法治创建纳入工作目标和实绩考核内容,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考核结果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评价、党政班子工作实绩考核、文明单位和平安单位建设考核挂钩,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 (五)提升“公信力”。严格执法,既不滥用职权徇私枉法,也要避免行政不作为,不搞人情执法、钓鱼执法以及形形色色理论研究的执法经济。公正司法,着力提高司法人员素质,有效规范司法行为,依法及时纠正司法过错行为,健全维护司法公正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切实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真正实现“信法不信访”,让百姓愿意打“官司”、懂得打“官司”、对打“官司”的结果能够信服。 (六)办好“惠民事”。让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民意表达渠道畅通,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有效落实,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把法治惠民利民作为创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法治惠民实事项目,健全完善实事工程推进机制,提升实事工程实效,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治建设的成效,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 (七)练就“大合唱”。法治城市创建覆盖面广、牵涉范围大、关联度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部门各单位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广大群众提高认识、自觉参与,形成全社会创建的大格局和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来自: 南阳日报 ;微光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