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酒文化,人们可能会问:喝酒就是喝酒,喝酒有文化吗?是否滥用了“文化”的概念,有损学术的严肃性?一个“酒”字能做多少文章?有人认为酒是一种兴奋剂,有人认为酒是酒精和水组成的物质,视酒为一种高级饮料,认为酒是造物主赐予人间的爱物,还有人认为酒就是一种商品。在这里,既有实用的眼光,也有传统的影响;既有经营的观点,也有某些常识性的判断;既是公众对酒文化不同认识反映,也是学术界尚缺乏统一、全面和系统的理论概括的一种表现。 实际上,从学术角度看,酒不仅是一种含酒精的、能对人体产生各种化学作用的饮料,又是一种能作用于人们精神世界和影响人们行为的物质。他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实体,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酒科技相对而言,酒文化则主要是从社会科学角度提出的研究范畴。 酒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研究社会的文明史,不可不研究酒文化史。研究酒文化应涵盖酒论、酒史、传统酿造术、酒具、酒俗、酒功、饮酒心理与行为、酒艺文和酒政等范畴。可见,中华酒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他会给人们带来乐趣和启迪。 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 酒起源比人类发明文字还要早得多,关于酒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杜康是我国最先酿酒的人,尊称杜康为造酒的始祖。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做秫酒”的说法。《说文解字·巾部》里所述更为明确;“古者少康初作篓帚,秫酒。少康,杜康也”。传说杜康是夏朝时代的人,生活在公元前2100年,可见,如果说是杜康发明酿酒,那酿酒在中国就有42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河南汝阳杜康村的酒泉沟,有一颗老桑树,这便是杜康发明酒的地方。杜康小时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赶往母羊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沟吃饭看书。酒泉沟古时称空桑涧,桑树丛生,一股清泉穿林而过。泉边有颗老桑树,因年代久远,树身已空。杜康就在树下吃饭。他常缅怀祖先,饭难以下咽,就把剩饭扔进桑树洞里。乡亲们见杜康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就给他送来曲粉充饥。无意中,他又将曲粉扔进了树洞,这样饭曲发酵变成了酒。杜康饮了此酒,才知酒能解忧助兴。于是他总结了经验,从此以酿酒为业。至今,我们还能看到人们为纪念和缅怀这位酿酒业的先人而命名的“杜康沟”、“杜康泉”、“杜康河”、“杜康墓”和“杜康庙”等古文化遗址。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杜康是古代酿酒的专家。 据考古学家考证,酿酒早在夏朝甚至夏朝以前就存在了,可从这个时期出土文物--酿酒器具得以证实。在远古时代,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其中可能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杜康可能是这许多人中比较突出的一位。 现代科学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剩饭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转变成了酒香浓郁的酒。 传统的酿酒起源观认为:酿酒是在农耕之后才发展起来的,这种观点早在汉代就有人提出了,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说:“清盎之美,始于耒耜。”现代的许多学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认为是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粮食后,才开始酿酒的。
来自: 东北网 ;无颜女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