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一开,钟本基笑容可掬地走出来。他一袭运动装,左腕上缠绕着一串老红珊瑚。一眼便可看出,他经常运动,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他是一个经历丰富,又精力充沛的男人。曾在房地产行业打拼过、办过工厂、创建科技公司、投资二级市场等;另一方面,他购买古董和艺术品至今已有23年的时间了。目前,他在成都有一家经营唐卡的古玩店。他很少谈及自己的另一重身份——四川藏传佛教研究会鉴赏中心主任,只道自己是一个虔诚的唐卡爱好者和收藏者。 唐卡的魅力 早在1995年以前,他便开始购买书画。后来从房地产撤资回成都后,又扩大了自己的收藏范围,除了钱币、邮票之外,其他古玩门类几乎都买遍了,甚至钟表、留声机等也有涉及。“当时不懂,花了一堆钱”,钟本基笑道。 “后来,我才懂得收藏一定是成系列、逐渐深入的,而非盲目地乱买,毕竟资金是有限的。”深思熟虑后,他将目光转向了冷门的唐卡收藏。 尽管收藏唐卡的初衷纯粹是从投资角度出发的,但钟本基也看到了唐卡本身独有的优势。首先,唐卡是工笔重彩,且费时费工,要完成一幅唐卡,少则三、五月,多则半年、一年,甚至若干年,而且画者是用整个身心去画唐卡。“我认为,绘画唐卡不仅是为了艺术,更多的是为了众生的内心。”其次,画唐卡所使用的材料非常珍贵,均为矿物质染料,还包括金、银、珊瑚、珍珠、玛瑙、绿松石,甚至是天珠。“另外,唐卡本身的‘盘子’小,一旦有资金介入,很容易操作起来。”钟本基有条不紊地向记者介绍道。 “从1997年起,我就开始买唐卡,起初只是为了投资,慢慢却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更喜欢笑和包容了,更愿意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问题了。我想这是我请佛像唐卡最大的收获。因为我看到了距离内心最近的一个方向,那就是信仰。” 唐卡的价值 钟本基说:“没有去过阿里,就不算到过西藏。” 从2000年开始,他独自开车跑遍了西藏,甚至是西藏最西部的阿里地区。你能想象,他在干涸的、布满鹅卵石的河床上开车的情景吗?或是在海拔四五千米的、荒芜一人的高原上行驶……他就是这样带着一颗虔诚、喜爱之心去收藏唐卡。为了更多地了解唐卡,他甚至跑遍了国内有佛造像的或者有壁画的寺庙、博物馆,并深入地研究藏传佛教的美术史,最终成了收藏佛像、唐卡的行家。 起初,他是从艺术性角度去看一张唐卡画得怎么样,品相如何,然后再看它的题材,以及年代。当然,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风格,它的珍稀度,和它在整个美术史上地位的高低,都是影响唐卡价值的因素。“我也会敏锐地看到钱,但我更希望看到钱之外的东西,即唐卡本身它所蕴藏的艺术的、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价值。” 在讲到他收藏的一张前弘期的唐卡前,他先给记者普及了一下唐卡的历史。记者才慢慢体会到它的价值和珍稀度。钟本基喜欢收藏老唐卡,也就是行家所说的噶当巴(15世纪以前的唐卡统称为噶当巴)。他收藏了200余张唐卡,涵盖了10-11世纪不同时期的唐卡,其中包括品相、画工优良的唐卡。“一般人不会去请老唐卡,因为它太珍稀了,存世量少,价格又高。”钟本基告诉记者。 “而我则是从专业的角度去研究唐卡,它已融入了我的生命”。他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这是近五、六年,我最大的变化。另外,我跟家人有过约定,要将自己的藏品捐给大型的寺庙或顶级的博物馆,这样它们才能有序地流传下去。” 唐卡的未来空间 随着拍卖市场上唐卡拍品逐渐地增多,其价格亦是愈来愈高。唐卡无疑是艺术品市场上的另一匹黑马。但在钟本基眼里,它的市场才刚刚开启,它的价值也是被远远低估的。 “国人对唐卡的认识尚在初级阶段,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可以说对它的认知度不够。”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中的资金大多流向如国画、瓷器、当代艺术等。而老唐卡由于难辨别、技术含量高、投资的门槛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这也是资金难以进入的一个原因。“但我相信它的前景会越来越好,当然跟它的成本有很多关系,如工笔重彩、费时费工、数量有限等。我觉得,抛开宗教的其他内涵的东西,原则上只要是真品,买过来就赚。如果买到假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来自: 腾讯财经 ;清水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