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书画家梁智勇,是一个与酒有缘的人。他平时喜欢喝酒,但从不喝醉;他的作品题材里有酒,创作过不少与酒有关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他说,酒是他进行书画创作的催化剂,有时搜索枯肠不得其法,略饮几杯,马上笔下生花。不过,他强调喝酒要小酌,而不能大醉。 书画作品中飘酒香 走进梁智勇的画室,悬挂的书画作品琳琅满目,有不少都与酒有关。比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都在梁智勇的笔下熠熠生辉。 梁智勇,70后,南阳桐柏县人,自小在桐柏山里长大,挑过水,放过牛,拾过柴,割过草,挖过药,打过野果,感受过山的伟岸、雄浑、挺拔,也体验过水的曼妙、柔美、多情。 正是拥有这样的经历,才让梁智勇充满了对乡村及山水的热爱,并且也把这些事物融入了画作。“那些山水早已镌刻在我的脑海里,并深深地储存在记忆里,所以我画的山水和没见过山水的画家画出来的山水是不一样的。”梁智勇自豪地说。 据了解,梁智勇自幼就喜欢书画艺术,工作以后仍笔耕不辍。如今,在城市生活得越久,反倒让他的画作里的乡村气息愈加浓厚起来了。 酒类题材适宜入书画 “许多与酒有关的古诗词,常常是当代书画家们热衷的创作内容。”谈到酒时,梁智勇说,由于个人身体原因,现在喝酒越来越少了,但在书画创作时会不自觉地把与酒有关的意境融入书画作品当中。即使在一些大家的书画作品中,这样的内容也很常见。 当然,与酒有关的诗词,也更适宜用书画来创作。他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仅这两句话,就已经把苏轼那种豪放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要画出苏轼的形象就非常得心应手了。再比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只需简单的构思,这个举杯送别的画面就轻而易举地跃然纸上了。 我们知道,晋代王羲之因酒后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而被后人尊称为“书圣”;据说已故现代画家傅抱石也喜欢酒后创作,其多幅画作上的落款即为“酒后作”,或“喝了半斤后画此幅”等。 对此,梁智勇表示认同。“适量饮酒,不仅对创作有帮助有启发,对身体也有好处。”他说,“书画是我的爱好,小酌也是我的爱好;创作是潇洒,小酌是快乐;在快乐中潇洒,在潇洒中生活,在生活中自由自在。” 微醺状态下灵感乍现 因为有较深的生活底蕴,所以梁智勇一般在进行书画创作时都能够游刃有余,一气呵成。然而,有些细节却又让他苦思冥想下也无法找到感觉,甚至束手无策,画不出理想的效果。 “在画远山时,需要一种无限幻化的感觉,但色彩和形状往往处理不好。”梁智勇介绍说,有一次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无论如何刻意思考都不能找到那种幻化的感觉,然而在与朋友小酌几杯后,他懵懂回忆起了小时候看到的远山、日出等情景,突然感觉茅塞顿开,于是他急忙赶回画室,并使那幅山水画完美呈现在自己面前。 梁智勇说,那种感觉是纯清醒状态下无法实现的,微醺之后却能在潜意识里产生虚幻的感觉,并逐渐清晰,进而落笔成画,奇妙无穷。当然,那种感觉并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在喝酒前后,他的脑海里都一直在琢磨那个画面。 他表示,这种感觉或许可以理解为是酒精作用下的灵感共鸣,是完全靠一个人的悟性来完成的,即使有师傅指点也不一定能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
来自: 河南酒业网 ;无颜女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