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以“亩产效益”论贡献大小,这是发生在河南省桐柏县的新鲜事。 五月的淮河源头桐柏县,到处洋溢着热火朝天的喜人景象。记者在桐柏县采访时了解到,如今,桐柏县在考核企业效益指标时,一改过去那种单纯根据企业年产量、增加值、税利等“硬指标”排序的做法,把“亩均效益”作为一条重要参考依据。“县里采用这种评价机制,就是为了倡导集约利用土地,以最少的土地获取最大效益,促使企业转变粗放的增长方式,实现集约经营,注重质的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桐柏西金土工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豪告诉记者。 正在项目建设工地调研的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告诉记者,推动老区绿色崛起,必须珍惜土地,处理好发展县域经济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近年来,桐柏县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县统揽全局,重点做好“加”、“减”、“乘”三篇文章,以刚性约束倒逼转型升级、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双赢之路。 “加”出美丽淮源 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的上海人刘鲜枝,今春接受朋友之邀第一次到淮河源头踏青,一进入桐柏境内就沉醉于美景中:“国家森林公园、天然氧吧,真是名不虚传,生活在这里,至少能多活10年!” 桐柏作为千里淮河源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在区域,国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举世瞩目。为造福淮河两岸人民,助力南水北调,桐柏县按照功能区定位和环境功能区划,划定并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建立健全了县乡两级考核考评体系。目前,桐柏县实有耕地面积88.43万亩,比南阳市政府下达指标多11.85万亩;基本农田实际保护面积67.56万亩,比市政府下达指标多0.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全部完成;交易补充耕地指标0.36万亩,收入耕地开垦费1.17亿元,连续10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已完成新增耕地519亩。 “减”出生态桐柏 “我们想要入驻桐柏的一个近亿元项目,因需要使用农用地,不符合桐柏的用地规划,已经被婉拒了!”春节过后,一家大型企业的老总这样感慨道。 桐柏县委、政府明确提出,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土地、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节约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为此,他们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在用地审批中严格土地规划、计划审查,在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中严格落实“六个不批”,即:不符合土地规划的不批,没有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指标的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建设项目用地面积超过行业用地定额标准的不批,未按规定进行预审或未通过预审的不批,征地补偿安置不落实的不批,没有做到耕地占补平衡的不批。他们还建立了会审制度,规定全县所有新上工业项目一律需经过县级统一会审。对不符合投资强度、容积率、环保等指标要求的项目,严格核减用地面积或不供地。去年以来,他们已开展了三期会审,6个项目因投资强度、容积率等达不到要求而被淘汰,核减用地面积400余亩。 “乘”出活力桐柏 “‘以亩产论英雄’,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和导向机制,让有限的土地资源焕发出巨大活力!”桐柏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桐柏县坚持每年对各乡镇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单项考核,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成绩特别突出的乡镇,在年度综合考核中加分。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用地少、产出高、缴税多的优质项目给予奖励,促使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经营,以最少的土地获取最大效益。全县去年以来共有30多个优质项目和企业获得奖励。 “桐柏国土资源保护严格,生态良好,我们决定追加投资!”桐柏兴源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桐柏县政府县长贾松啸说:“‘以亩产论英雄’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贯穿于老区经济发展的过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县的应有之义。衡量发展水平,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块头’,又要重视国土资源的‘气色’,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 绿色国土“梧桐树”,引得工业“凤凰”栖。严格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保住了桐柏的青山绿水,更促进了经济的腾飞.据统计,在没有超规划外新增用地的情况下,去年该县续建新建5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207个,新引进7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2.6亿元。(张旭 通讯员/杜福建/赵峰) ![]()
来自: 中国法治 ;燕子同学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