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由其操作简便且为微创性的特点已为多种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日前,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刘冰熔教授成功为一位胃黏膜下巨大肿物患者实施内镜下切除术,这标志着我院内镜治疗技术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蔡先生,既往体检“以黑便1天”为主诉到我院消化科就诊。入院后,CT检查提示胃体下部前壁见一球形隆起,隆起约8′6cm,大部分在腹腔且与腹腔结缔组织紧密粘连,表面见多处点状小溃疡,局部黏膜充血、水肿。遂给予抑酸护胃、保肝等对症治疗。若彻底治愈,必须行内镜切除术,而患者的病情属于最为复杂和难治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一般内镜医生难以胜任。经推荐,患者及家属慕名求助于我院消化内科专家刘冰熔教授。认真分析患者病情和对比传统外科治疗方法后,刘冰熔教授决定实施“内镜下胃巨大黏膜下肿物消化道全层切除术(EMR)”,以最小的花费、最轻的痛苦解患者之难。 1月17日,刘冰熔教授和他的团队在消化内镜中心克服重重困难,以精湛的技术、惊人的毅力和执着的态度,历经近10个小时为患者成功实施“胃粘膜下肿物全层切除术(EFR)、胃全层缝合术、胃置管术”。术中,他采用刘氏对吻缝合法,以止血夹结合尼龙绳双层对吻缝合粘膜切开处。因病人病灶过大无法经食道取出,故以电刀局部切开后以电圈套器切除部分病灶取出送病理。经鼻置入减压管一枚。整个手术过程在直视下剥离,瘤体血运异常丰富,清晰的视野,精准的止血,良好的预判,全新的理念,确保了近10个小时的高水平稳定操作。手术过程极其复杂,难度极高,刘冰熔教授技术娴熟,游刃有余,令在场医师大开眼界。 在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体温正常,无腹痛、腹胀症状,胃组织完整,生活质量未受影响,三日后进食,一周后即顺利出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来自: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原作者: 王凯 赵子君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