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雄姿》在保利春拍以1.87亿元成交,这是傅抱石在世最后一件山水巨制,同时也是市场上唯一可流通的傅抱石大尺幅山水画作。之后,傅抱石的《千山》也在保利厦门以977.5万元成交。这两幅作品一件是在南京市外的茅山写生,一件是在大连棒棰岛(画面题识为东山村)所作。如果说傅抱石晚期大胆革新,强化写生,那么作为傅抱石在抗战时期(即金刚坡时期)的绘画,则是孕育傅抱石特殊画风的母体。在重庆近七年的时间里,是傅抱石创作力最为旺盛的阶段,很多代表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抱石皴”也得益于重庆郊区的金刚坡。 由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办的“金刚坡下——傅抱石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楼临时展厅展出,并将持续至10月8日。这也是重庆首次集中系统地展出傅抱石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 此次展览作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策划推出的“中国画•绘画大师抗战时期作品系列展”的首展,展示了来自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的傅抱石抗战时期绘画作品80件套、印章15枚和手稿10册。其中故宫博物院的32幅傅抱石画作是首次公开集中向公众展示,加之南京博物院的45幅精品。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在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一大批中国优秀的艺术家迁至重庆。 傅抱石的山水在古人披麻皴、解索皴等技法的基础上,用纵横的笔势阔笔横扫,以独特的“抱石皴”,形象地描绘了“一半山川带雨痕”的意境。此画远山苍茫、近景葱郁,松树下溪流边水汽弥漫。两高士在草亭里清谈。虽寥寥数笔却神采毕现、超逸高古,有遗世忘机之感,整个画面缭绕着幽淡绵远之气。 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在文章《金刚坡的回忆》中写道,“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父亲所在的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重庆。……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三厅决定把文化工作委员会安在重庆市西郊群山之中的金刚坡下赖家桥。参加三厅工作的许多文化名人,如田汉、阳翰生、冯乃超、画家司徒乔、高龙生、张文元、李可染以及我父亲等,都来到金刚坡下赖家桥附近安家落户。”
来自: 雅昌艺术网 ;庄付旗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