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鉴定属于实证科学的范畴,它不同于思辨性的学问,可以空对空地来谈,必须要有实物来观看和接触。从严格意义上讲,古籍版本鉴定有些类似于考古,它是属于必须有第一手的材料,才能让自己长眼力的一个门类。但我们今天很难拿出许多实物,只好采取替代措施,用拍卖图录来让大家了解。 中国古书拍卖的起源 我们首先来说说中国古籍的流通史。到今天为止,有记载的流通史大约有三千多年,在这三千多年里,拍卖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在拍卖出现之前,图书的流通手段基本上是类似的,就是直接的买家与卖家接触,买卖方式不外乎摆在门面或者私下交易,三千多年里一直没有太多的变化。近代产生拍卖之后,书籍,尤其是所谓古书、古董书的流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从世界史上来看,拍卖业虽然起源很早,但真正形成于18世纪的欧洲。而且很有意思,当今世界上最早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两大拍卖行,一个是索斯比(又译为苏富比),另一个是佳士得,都是从古书开始的。 18世纪,英国有个大书商叫塞米尔·贝克,当时是英国最大的一个书商。1744年3月11日这一天,他在伦敦考文特花园酒店组织了一场拍卖会,拍品全部是图书。这批书是约翰·斯坦利爵士的,当初拍卖并不像今天这么规范,很简单,一般就是拿起一本书来,什么书名,无底价地往上竞拍。这是英国式的竞拍方式,从低往高来加价,直到最后没有人再加价了,书就归出价最高的人。塞米尔·贝克用十天的时间拍出去四百五十七本书,拍卖金额为八百七十六英磅。这个英国大书商去世以后,个人财产全部留给他的侄子约翰·索斯比,约翰用自己的名字来给拍卖行命名,这就是今天世界上第一大拍卖行索斯比的来由。 今天艺术品拍卖在国际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古书拍卖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二十年不到的时间。这个过程中间,相对于字画、瓷器而言,古籍拍卖一直是艺术品拍卖范畴中的小众。这里的小众是指从拍卖额来看,古籍一直不能与字画、瓷器、玉器、杂项相比。我个人的理解是,今天社会的潮流讲究个性解放,崇尚简单直观和视觉冲击力,这样必然影响到拍卖市场,影响到人们的收藏情趣。比如一幅名画,像宋徽宗的画,或者他一幅瘦金体的书法,可以给人以鲜明直观的美感;又如一件瓷器,宋代五大官窑,摆在这个地方,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要比古书大得多。另外,古书相对来说保值性也比较差。一幅张大千,按平尺算,八平尺怎么也得到五百万左右;一个雍正的官窑,比如说八方开瓶,得两千万左右。古书虽然是拍卖行的起源,却没有从市场价值的角度走到今天的最前列。 中国的古书拍卖,相对于其他艺术品要晚。上世纪50年代之后,拍卖行在中国大陆几近绝迹。中国的第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广州拍卖行,诞生于1986年9月10日,是个杂项拍卖行,没有古籍善本专场。真正以古书为拍品的第一场拍卖会,是1993年的9月22日中国书店搞的这场拍卖,当时的叫法是“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拍卖目录没有图片,是黑白的,印得也很简陋。这第一场古籍拍卖,并不规范,这时候的中国书店实际上还没有成立自己的拍卖公司,所以严格来说属于一种竞买会的形式,就是还没有取得拍卖资格。它在分类上头也很特殊,共七大类,即1911年以前出版的古书、清朝的奏疏及国书、民国时期的旧书及期刊、伪装书、解放后的旧书、国外版的旧书、旧唱片,这种分法跟今天的拍卖公司截然不同。这场拍卖应该说是古籍拍卖的雏形,所谓前疏后密,后来的古籍拍卖会就越来越规范了。 那么国内第一场正规的古籍拍卖是什么呢?1994年秋天的嘉德古籍专场。嘉德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国第一大艺术品拍卖行,古书这个行当从头就有,一直到现在。1994年,嘉德第一次举办正规的古书拍卖会,同时也从这年开始,形成了每年春秋两季大拍的做法,直到今天。国内其他拍卖公司也基本按照这种方式来做,每年春秋两季大拍,中间再穿插一些小拍中拍,虽然起了各种名字,比如像迎春拍卖、夜场之类,但是大拍这种形式基本固定下来了,古籍拍卖从此开始走入一个规范化的状态。我们可以看看嘉德第一场古籍拍卖会的图录,跟后来图录的风格也很不同,但是已经有了现代拍卖图录的基本样式,那就是图片、说明加估价。
来自: 雅昌艺术网 ;庄付旗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