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综合 省内资讯 查看内容

大医精诚、中医创新的大家风范——娄多峰教授、娄玉钤教授

2019-6-2 13:55 | 评论: 0

摘要: 大医精诚、医术精湛的娄多峰教授、娄玉钤教授记者 李新民 通讯员张彦朝晓云单雪蕾《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几千年励学育人,几世纪英才辈出。一方水土养育 ...

大医精诚、中医创新的大家风范——娄多峰教授、娄玉钤教授

记者 李新民  通讯员 张彦朝 晓云 单雪蕾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几千年励学育人,几世纪英才辈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河南省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娄玉钤教授就出生在这里。河南省南阳市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在河南浓厚文化底蕴和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下,娄玉钤教授深受医圣张仲景悬壶济世的思想影响,深受著名的风湿病科专家娄多峰教授的教育和家族中医药文化熏陶,满怀“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报效祖国”的志向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发芽,孕育成长。如今的娄玉钤教授已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著名中医风湿病科专家,他是中医界人的骄傲,更是河南人的骄傲。


上图为娄多峰教授(娄玉钤教授之父)

  娄多峰教授,1929年3月生于河南原阳,主任医师,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唯一的省级风湿病二级甲等专科医院河南风湿病医院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主编,“河南省中医风湿病学术最高成就奖”得主,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国医圣手,风湿泰斗”称号。风湿病“虚邪瘀”理论创始人。



上图为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娄玉钤教授认真为风湿病患者辩证治疗中

  娄玉钤教授,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风湿病“虚邪瘀”学科体系创始人。

  风湿病,中医又称“痹证”“痹病”,其中顽痹被视为“不死的癌症”,千百年来,由于没有一个系统的诊疗体系,导致疗效不确切。

  娄多峰教授、娄玉钤教授父子及其团队用了60年研究此病,终于锁定“虚邪瘀”祸根,建立起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成为2000多年以来中医治痹(风湿病)史上的创举,给风湿病规范诊疗指明了方向。


  在娄多峰教授、娄玉钤教授父子及其团队的潜心研究下,这一理论体系形成,“不死的癌症”被娄氏父子降服。

一、“虚邪瘀”治痹理论的孕育

  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娄玉钤教授说:“无统一的辨证方法和论证体系,导致风湿科有学科、无体系的现状。

  风湿病按中医分有六七十种,按西医分则有一百多种。由于难治、易复发、患病时间长,风湿病被视作疑难杂症。由于要不了命、好得慢,很多人选择忍着不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不想再忍着病痛折磨,就选择来医院就诊,风湿病科随之患者增多,就医需求量增大。

  不同于西医的千人一方,中医采取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不同病种有较确定的辨证诊治方式,如六经辨证用于伤寒,卫气营血辨证用于温病。这样的话,治病下药就有基本的原则,不至于药方区别太大,而且能保证疗效。但在风湿科出现之后,人们发现,风湿科医生的辨证方法五花八门,有脏腑辨证法、六经辨证法,等等。这些辨证方法本是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在治疗风湿病方面也有一定效果,但疗效往往不稳定,甚至不理想。辨证方法不同,疗效就无法对比,医生之间、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学术交流学习难度增大。因为没有统一的辨证方法,没有统一的论证体系,所以在医学界形成了风湿科有学科、无体系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风湿病诊疗水平的提高和学科的发展。”

  “这一问题,成为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娄玉钤教授一直在深思的问题。早在30年前,他就注意到,有报道称在美国综合医院就诊的病人十个里面就有一个是风湿病患者。他推测,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国很快也会增加风湿病患者。事实上,现在已超过这个比例。风湿病患者增多,作为医生,绝对不能无视这个庞大群体的痛苦。要从根本上解除他们的痛苦,就要建立起统一的辨证论治方法,让疗效稳定起来,增加治疗风湿病的疗效是关键。”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娄玉钤教授认真讲到。

二、医学+哲学+社会学+方法学——“三原则四方法”研究的最终确定

如何建立统一的辨证论治方法?

  西医科班出身的娄玉钤深知西医的学科建立及研究方法——在众多风湿病种中选择一个常见病种,向下研究,一直研究到分子水平。但从小就被中医浸染的他又更倾向于中医的研究方法——与之相反,向上研究,找众多风湿病的共同规律,找到一个统一的辨证方法,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对更多病人的疗效。

  研究方向确定了,为避免走弯路,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娄玉钤教授又走访了不少哲学、社会学、方法学等非医学专业的专家进行交流论证,最终确定了研究的“三原则四方法”。

  “三原则”包括以疗效为本、不搞短平快、方法要缜密。“四方法”包括临床研究、文献与理论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研究。

“三原则”

  以疗效为本:即找疗效最好的专家做研究的标本。谁的疗效最好?名老中医。所以娄玉钤遍访全国名老中医,其中学习研究最多的便是娄多峰教授。娄多峰教授是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久负盛名的治痹大家。1983年,他编著的中国治痹史上第一部学术专著《痹证治验》是他30年治痹的经验总结,其中提出了中医治疗风湿病的“虚邪瘀”理论。娄多峰教授亦是娄玉钤的父亲。娄玉钤对父亲的理论发展和诊疗效果有更深刻的领悟。除此之外,他带领团队深研当代名老中医的方略,借鉴历史上诸多经验方,搜集出疗效最好的部分作为研究素材。

  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娄玉钤教授回忆说,不搞短平快:不速成,不惜耗时30年。方法要缜密:坚持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相结合。

“四方法”

  临床研究:1.单个病例的研究。2.小样本的研究(就众多病例做临床总结,对药方、药物和治疗措施进行总结)。3.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进行双盲对照的研究。

  文献与理论研究:把能看到的所有历史文献中有关风湿病的内容进行摘抄、梳理、学习。其间,推出三套书:

  1.《中国痹病大全》,160万字,1994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获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

  2.《中国风湿病学》(上、中、下三册),600多万字,200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是目前国内最系统、最全面、最权威的风湿病专著,在全国奠定了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础,获部级三等奖。

  3.《中医风湿病学》单卷本,2010年出版,成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流行病学研究:推出权威缜密的《痹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

  实验研究:对在上面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好的方法、药物,同时进入实验室研究,并研究到分子水平。

三、“虚邪瘀”理论体系横空出世

  在各种研究中,他们发现,风湿病的病因非常复杂,每个病人都不同,但可归为三大类:正气亏虚、邪气侵袭、痰瘀气滞。这些可简称为风湿病三因——“虚邪瘀”。

  娄玉钤教授解释道:对于风湿病的病机,阴阳、气血、脏腑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燥邪等,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瘀血、瘀痰、气滞等,是发病的病理关键。简称“虚邪瘀”病机。“虚邪瘀”这三方面在每一个病人身上一定是共存的,一个都不能少,但三者的内容和程度不同,有无数个排列组合,表现为一人一证。“虚邪瘀”三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形成双向恶性循环。

  他们认识到病因病机后,按照这个思路,慢慢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文献研究,形成一个辨证论治示意图,即“虚邪瘀辨证”示意图(如下图)。


  至此,“虚邪瘀病因病机”这个理论,“虚邪瘀辨证”这个辨证方法,“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兼顾”这个组方原则,“扶正不碍祛邪、祛邪不伤正气”这个选药原则,就组成了一脉相承、丝丝入扣的理法方药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关于如何用药?娄玉钤教授指出,用药时要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兼顾。选药应遵循扶正不碍祛邪,祛邪不伤正气(也包括扶正不碍活血,活血不碍扶正,活血不碍祛邪,祛邪不碍活血)原则。

  2012年,“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课题荣获2011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是目前中医风湿病学科获得的最高奖之一。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评价道:“风湿病‘虚邪瘀’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具有突出的中医特色,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进展,临床实用性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医风湿病学科的发展,是2000多年以来中医治痹(风湿病)史上的一个创举。”

四、创立“虚邪瘀”学科理论,用药有方法

  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兼顾

  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娄玉钤教授说:创立“虚邪瘀”学科体系的核心价值是,辨证上直击“虚邪瘀”,组方上讲究“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兼顾”,选药上坚持“扶正不碍祛邪,祛邪不伤正气”。

  例如,在治疗风湿病气虚时,娄多峰教授爱用黄芪,不爱用党参,就是因为黄芪除了益气还有通络的功效,黄芪用30克、60克都没事,但是党参却不行,它容易引起气滞、胀肚子。所以黄芪是扶正不碍活血化瘀,党参则扶正碍活血化瘀。

  娄玉钤教授说:“古代有些医学专家把“瘀”归入到“邪”中,只注重扶正祛邪。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及认真的分析,发现这样是不行的,理由有三:一是从病因方面来讲,“瘀”可以作为直接的病因。二是从病机方面来说,“瘀”是所有风湿病必然的病机转归。三是从临床层面来看,所有医家留下来的治疗风湿病屡用屡效的效方,除去扶正药、祛邪药,必有活血化瘀药。因此,将“瘀”和“虚”“邪”并列,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符合临床实际应用。”

  娄玉钤教授还说:“历史上很多医学专家,包括现代不少医学专家组方时,客观上体现了“虚邪瘀”思想,但这仅仅是对风湿病的感性认识所为,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因此不足以指导临床实践。娄氏治痹理论在历史上首次把“虚邪瘀辨证”上升到了理性认知阶段,就可以用来指导临床实践了。因此,“虚邪瘀辨证”属理论创新。”

  娄玉钤教授还介绍到:“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和产后风湿症,我们也有成方和制剂以方便患者使用。如黄芪桂枝青藤汤、清痹汤、化瘀通痹汤等。这些协定处方,有的已被制成方便病人使用的颗粒冲剂。我们还将娄多峰教授60多年来的特色效方整理出来,被批准为医院制剂,有片剂、浓缩丸剂等,极大地方便了需要长期坚持服药的慢性病患者。

  曾经做过一次很权威的风湿病流行病学调查,1992年,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的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开年会,全省专家云集,我们采用在河南省地图上“撒豆定点”的方式,确定了我省14个村作为调查点。调查人员进村后,挨家挨户仔细询问村民有无风湿病症状等70多项问题。结果显示,风湿病在自然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4.1%,但是各个村的患病率、临床表现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又启动第二次调查,把各调查点的天文地理情况、民族及饮食习惯等调查一遍,使第一次调查时发现的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调查出来的大数据有力支撑了“虚邪瘀”理论。完成的《痹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填补了我国痹病史上流行病学的空白,荣获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我们有研究,西药也有它的功效,也可以拿到“虚邪瘀”理论框架下使用。西医的止痛药有一大类,被称为非甾体抗炎药,不能治本,用时间长了还会伤胃,但它的止痛效果真的很好,所以我们把它理解为祛邪药。病人过于疼痛时,会把止痛药当做祛邪药,但必须加扶正药和活血化瘀药同时用药。这样就能把病人体内虚邪瘀三种问题同时给解决了。所以完全可以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风湿病。

  现在临床上,个别医生盲目使用激素。激素不是不能用,但要按适应证严格使用。不得不用时,才可用激素,尽量短期、小量用。我有时候也会用激素,比如病人来医院之前就一直用着激素,这种情况下我会让病人继续使用,但我会配合中药一起用。等病情有所控制了,再慢慢停掉激素。”

  “虚邪瘀”学科体系建立起来了,娄氏父子所在的河南风湿病医院率先利用这一理论帮越来越多的风湿病患者解除了病痛。全国也有更多的医生开始学习、应用这一理论为患者服务。

  娄玉钤院长说:“一个用心的医生,一般两三年就能掌握‘虚邪瘀’理论及用药方法。一个风湿病患者,静心读读‘虚邪瘀’理论,一天就会更新观念。如果每个医生在接诊风湿病患者时,能第一时间应用“虚邪瘀”理论,辨证下药;如果每个风湿病患者在刚发病时,能第一时间知道“虚邪瘀”理论,知道找谁治最好、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那么,天下就没有难治的风湿病了。”

  由此可见风湿病“虚邪瘀”理论的创立与临床应用、影响力意义深远。娄氏父子——娄多峰教授、娄玉钤教授不仅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著名中医风湿病科专家,他们更是中医界人的骄傲,更是河南人的骄傲。

上海雪儿

9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