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状病毒防疫工作开展以来,社工们积极配合社区开展线下的防疫工作,并通过线上为居民普及政策及心理疏导、兴趣培养等多种方式,充实社工专业服务。郑州并不是疫情的重灾区,但是在为居民服务的时候,我们也经常能感受到服务对象对于疫情的盲目恐慌。从抢购莲花清瘟胶囊到抢购双黄连,从抢购酒精到抢购口罩,我们所暴露出来最大的问题便是面对病毒来袭,希望抓住一切救命稻草的恐惧。而这种恐惧,也让开展服务的社工,经常性的感觉到自己的服务并布不能很有效的帮助居民,甚至于产生自身服务无意义的偏激想法。在经过这些日子的服务之后,感想颇多。 《头脑中的大象》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身患重疾的时候,为他治病的医生并没有寻找他生病的原因,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让人眼花缭乱的“炫耀性医疗”(包括放血、吃金属锑、用消毒水洗他的头皮,又把鸽子粪抹到他的脚掌上。接着又给他放了300毫升的血。然后给他吃了一点糖,让他的精神能够振作一点。可能看他还不够振作,又用烧红了的火棒戳他的身体)之后,终于不治身亡。从医学的角度看,当然知道他接受的疗法在医学上毫无价值,但是从炫耀角度看绝对是达标了:复杂而专业、外行根本想不到的疗法 作为现代人,我们已经学会使用科学这样趁手的工具来面对一切困难,可是当我们面临突发的疫情时,依旧手忙脚乱,也会面临深沉的无力感,会跟风采取一切看起来有效的方法,缓解自己的焦虑。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警惕,我们是否陷入了“无力感陷阱”之中。 无力感是过度焦虑情绪的一种表现,人类作为群体生活的动物,特别容易被传染。而且它的传染性极强,被传染之后会有焦虑、失望、无助等表现特质。陷入“无力感陷阱”的人们,通常会表现出对当下及未来丧失信心,认为未来的前景一片黯淡等消极悲观的情绪。 可是,当我们把时间拉长之后,我们会发现未来总是光明的。根据外媒的预测,我们国家在二月份的时候将会有15万以上的被感染居民,国家甚至也会陷入混乱。当然,这一切并没有发生。在国家强有力的干预和调控之下,我们依然在平静有序的生活着,前线的医务工作者及后方的社会工作者也依旧在忙碌着。我们在二月初的时候,甚至还不能预见到二月末全国疫情防控成果是多省份持续几日零增长。 所以,未来的美好,是可以期待的。 有的同工会问道,虽然未来的美好的是可以期待的,可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我还是觉得绝望无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认为,社工能提供的一个主要价值便是帮助服务对象疏导情绪,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很多人会认为疏导情绪没有价值,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任何事物的第一推力,都有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可以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糖尿病人是如何做到与糖尿病和谐相处的。我们知道,糖尿病是一种当代无法被治愈的疾病,但是这并不代表患者不能很好的生活,只要患者按照医嘱的按时吃药并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糖尿病患者依旧可以保持长时间、高质量的生活,当患者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之后,并不会感觉到和普通人有多大的差异。 我们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有些问题我们看起来觉得毫无出路,或者结果无法接受。但是当我们真正接受事实,学会与无助感和平共处,并勇敢的迈出去第一步之后,会发现现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面对疫情,我们的无力感往往来源于觉得自己对服务对象的帮助没有实际价值。可是我们恰恰忘了,社工最大的价值是“助人自助”。我们工作本质是帮助服务对象正确的看待事物和问题,激发自身内在的潜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我们大包大揽去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接受“我们现在确实不能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眼前的焦虑”这个现状之后,我相信,我们会坦然的看待问题的关键所在,走出自我怀疑的的怪圈,哪怕只有一步,也是我们服务的巨大进步。 正视无力感,接受它,我们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能力的边界。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服务是有边界的,才能够更好的在边界范围内,为服务对象提供更积极的心理辅导,才能够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
小白11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