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善读书院】领头雁计划-43︱郭文辉:顺应自然 和谐共生

2025-2-24 21:13 |原作者: 郑东启 | 评论: 0|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的协会

摘要: 针对“顺应自然 和谐共生”这一主题,结合农耕文化的形成、天赐农庄的自然实践以及自然实践给我们的启发。 农耕文化的形成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古人的生活方式、自 ...

针对“顺应自然 和谐共生这一主题,结合农耕文化的形成、天赐农庄的自然实践以及自然实践给我们的启发。

农耕文化的形成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古人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以及长期的历史积淀密切相关。农耕文化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应时:农耕生活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来安排。古人明白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因此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主动顺应自然规律,以节俭、节制来达到最好的利用效果。

取宜:指的是人地之间的协调。人们要根据土地的特性和条件,选择合适的作物和耕作方式,还要考虑到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因时、因地、因物制宜,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守则:人们要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有益于农业生产的范式。

和谐:即天、地、人和谐共生。人类和自然界是协调、和谐、共生的有机体。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根基,古人形成了用养结合的耕作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勤俭持家的生活观、睦邻友好的社会观。

农耕文化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长久以来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形态。

 

天赐农庄的自然实践

天赐农庄是一个致力于传统农耕文化实践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庄。它通过一系列自然实践,展现了农耕文化的精髓和现代农业的活力。

选址与基础建设:天赐农庄选址在北京延庆区,租用了三百亩三十年无人耕种的乱石滩以及两公里以外配套的深井水源。这里土地、水源、空气、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符合有机种植的要求。农庄在基础建设上注重保持自然生态,如修建水井、水渠和水塘等,以确保优质灌溉水的供应。

传统农耕方式:农庄采用传统农耕方式,饲养猪、鸡、羊等动物以求达到自我循环。同时,使用农家肥和未经重大改良的原种进行种植,以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生态共生小环境:经过近十年的原生态种养实践,天赐农庄已经形成了“农、林、果、种、养”生态共生小环境。这里蚯蚓等虫子穿梭其中,苜蓿、豌豆、黄豆等植物的轮作及绿肥还田使得土壤更加肥沃。小米、玉米、黄豆等多个品种已经实现了完全自留种。

天赐农庄的自然实践不仅为市场提供了安全、健康的农产品,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自然实践给我们的启发

天赐农庄的自然实践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这要求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传承与创新:天赐农庄在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实践。这启示我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创新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注重实践、体验教育:天赐农庄为游客提供了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这启示我们注重实践、体验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农业的活力。

农耕文化理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天赐农庄的自然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以及传承与创新、注重实践、体验教育的必要性。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的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