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线收看了三一基金会王龙玺老师讲授的《慈善的精进》第二课“少米之炊:工作的优化策略” ,这堂课让我对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开展慈善工作有了全新且深入的认识,收获颇丰。 课程聚焦于个体如何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开拓工作,并将其转化为磨炼能力、推动团队进步的途径,这一主题与慈善工作的现实困境高度契合。在慈善领域,资源短缺似乎是常态,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成目标,是每一位慈善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王龙玺老师提出了四种极具实操性的技术:奇观思维、融合思维、就简思维以及演绎思维。奇观思维鼓励我们突破常规,寻找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创造令人瞩目的成果,从而吸引更多关注与资源;融合思维倡导将日常工作当作提升能力的练习场,使工作与个人成长相互促进;就简思维提醒我们大胆删除那些对工作成果数量级无实质影响的环节,以提高效率;演绎思维则帮助我们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 融合思维感触尤为深刻。以往,将工作和个人成长分开看待,导致工作时动力不足,成长也较为缓慢。学习之后,意识到可以把每一项日常任务都当作锻炼特定能力的机会。比如组织一次小型的慈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从活动策划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到与参与者沟通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再到活动总结反思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如此一来,每一份努力都能带来多方面的收获,工作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自我提升的阶梯。 就简思维也给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在以往参与的慈善项目中,有时我们会陷入追求流程完美的误区,却忽略了对核心目标的关注。通过学习明白要学会判断哪些环节真正对项目成果起关键作用,大胆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这样不仅能节省宝贵的资源,还能让团队更加聚焦于核心任务,提高工作成效。 为了让这些抽象的思维方式更易于理解,我们结合了协会黄手环行动和手语工作室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黄手环行动旨在帮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志愿者们运用关联思维,将这一日常公益活动与关爱老年人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等宏大叙事联系起来,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手语工作室则通过重复开展教学活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还增强了在聋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志愿者加入,充分体现了重复的力量。 这堂课不仅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更为今后的慈善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思路。在未来将积极运用所学的四种思维技术,努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我也希望将这些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伙伴,共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让慈善工作在 “少米之炊” 的困境下,也能烹饪出美味的 “佳肴”,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温暖与希望 。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