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线收看了三一基金会王龙玺老师讲授的《慈善的精进》第三课——知识生产:基于转化与增效的非学术路径。对公益领域的知识生产有了全新且深入的理解,收获颇丰。 课程伊始,王老师便指出公益从业者应当找回生产与解释知识的权力,这一观点犹如一声警钟,振聋发聩。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默认知识生产是少数专业学者、研究人员的专属领域,却未曾意识到,每一位经过训练的公益从业者都完全可以具备这一重要技能。“我知道的,如何让他人也能知道;我会的,如何使他人亦能学会”,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地阐述了知识生产对于公益行业的重要性。公益事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只有将个体已经知晓、掌握但尚未有效说明的经验,变为可被准确描述、传播及学习的公共/群体性知识,才能实现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与提升 ,让更多人受益于公益事业。 接着,老师对比了学术路径和实践路径在知识生产方面的不同特点。学术路径追求精确性、可溯源性和证据基础,这使得学术研究成果严谨、可靠,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过程相对复杂。而实践路径更侧重于适应性、敏捷性和效用性,能够快速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知识生产的方向和内容,以满足当下公益实践的迫切需求。以“政治技能”案例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实践路径下知识生产的独特价值。在公益实践中,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学术的完美范式,而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生产的方法,让知识真正服务于公益行动。 课程中重点讲解的基于转化与增效的非学术路径,印象极为深刻。通过归纳的方法,即识别、记录、分类、系统化,能够从丰富的公益实践案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知识。这种案例加分析的方式,让知识生产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构建,而是基于真实、生动的实践经验。例如,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所列举的诸多实际案例,深刻体会到如何将看似零散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具有系统性和指导性的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的增效,使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回顾自身的公益工作经历,联想到协会要求所作的项目手册,深感差距。我们虽然在工作中也考虑到了一些经验的留存,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尚未上升到知识生产的高度,最多只是徘徊在知识生产的门口。这背后反映出我们认知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不仅影响到我们自身对项目经验的深度挖掘和总结,也会传导至中层工作人员,导致他们对手册内容的理解流于浅显,甚至出现无动于衷的情况。这警示是,必须尽快提升对知识生产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将知识生产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通过这次学习,深刻认识到知识生产在公益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中,努力践行所学,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生产。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做起,注重对实践经验的识别、记录和整理,运用归纳的方法将其分类、系统化,形成具有传播价值和学习价值的公共知识。同时,积极带动身边的同事,共同提升团队对知识生产的重视和能力,为公益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公益行业在知识的积累与传承中不断精进。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