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深度重塑社会服务模式的背景下,肖瑞峰所著的“互联网+公益︱玩转公益新媒体:志愿者在线管理”,聚焦公益组织在志愿者管理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以招募模式革新、管理系统选择为核心,为破解传统管理难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剖析技术工具与公益场景的深度融合,该书揭示了互联网如何推动志愿者管理从低效走向智能,助力公益事业实现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 一、告别志愿者招募的“刀耕火种”时代 肖瑞峰指出,传统志愿者招募依赖线下海报张贴、熟人推荐、社区公告等方式,存在信息传播范围窄、响应周期长、筛选效率低等弊端。以大型公益活动为例,手工登记志愿者信息常需耗费大量人力核对简历、协调时间,且易因沟通不畅导致岗位匹配度不足。而互联网技术的介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社交媒体、公益平台及短视频渠道成为新型招募阵地,通过图文、视频等多元内容精准触达潜在志愿者群体。例如,某环保公益项目通过抖音发布招募短视频,利用平台算法推荐机制,3天内吸引超千名用户报名,较传统方式效率提升数十倍。肖瑞峰强调,互联网招募不仅扩大了覆盖面,更通过在线问卷、智能匹配系统快速收集志愿者技能、时间、服务意向等数据,实现岗位需求与个人特长的精准对接,让招募工作从“广撒网”转向“靶向定位”。 二、选择志愿者管理系统其实不难 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志愿者管理系统,肖瑞峰为公益组织提供了科学的筛选逻辑。他提出,选择系统需从功能适配性、操作便捷性、数据安全性三方面考量。功能层面,优质系统应涵盖招募发布、在线报名、培训考核、服务记录、评价反馈等全流程管理模块。例如,“志愿汇”平台通过电子签到、服务时长自动统计功能,实时追踪志愿者服务数据,解决传统手工记录易出错、难追溯的问题;操作层面,系统界面需简洁易懂,兼顾PC端与移动端操作,确保不同年龄、技术水平的用户均可快速上手;数据安全层面,系统需具备权限分级、加密存储等功能,保障志愿者个人信息及公益组织数据安全。肖瑞峰特别提醒,公益组织可根据自身规模、预算及业务需求选择定制化或标准化系统,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功能导致资源浪费。 三、总结:技术赋能下的公益管理新范式 肖瑞峰在书中总结,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本质上是对志愿者管理模式的系统性重构。从招募环节的数字化触达,到管理系统的智能协同,技术不仅提升了公益组织的运营效率,更重塑了志愿者参与公益的体验。通过在线管理,志愿者可自主选择服务项目、查看培训资料、累积服务时长,形成“参与-成长-激励”的良性循环;公益组织则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精准规划服务方向,增强组织公信力与社会影响力。 然而,肖瑞峰也强调,技术并非万能。在推动在线管理的同时,公益组织需避免陷入“唯技术论”误区,应始终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平衡数字化工具与志愿者情感联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升志愿者归属感与服务质量。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志愿者在线管理将向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方向演进,而公益组织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每一份志愿力量都能通过技术赋能发挥更大价值。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