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公益传播班(第八期),圆满收官,虽说结业,还有一天的公益研学凭借一种态度持续的跟进。 上午场是乘摆渡到泉港区南埔镇惠屿村委会,一个开发中的村委会。上岛后,在村干部的引导下顺着崎岖的村间小道逐一参观: 惠屿村是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下辖的唯一海岛行政村,位于湄洲湾主航道西侧,面积约2平方公里,现有居民399户、1486人。这座原生态渔村以其独特的海岛风光和淳朴的闽南民风闻名,被誉为“泉州鼓浪屿”和“闽南海上桃源”。一、核心景点与自然风光 1.
神井甘泉 2.
圣蛙石(老嬷厝) 3.
晋富宫 4.
南山与沙滩浴场 南山:岛南制高点,可眺望福炼厂区、湄洲湾码头,山海景观壮丽。 沙滩浴场:半月形天然沙滩(如金屿沙滩),沙质细腻,适合游泳、赶海,退潮时可探索礁石区。 5.
海上田园景观 二、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 渔村生活:保留传统闽南石厝建筑与红砖古厝,渔民晒网、补船的场景充满烟火气。 信仰文化:妈祖信仰与本土英雄崇拜融合,晋富宫香火旺盛,体现“以海为生”的精神寄托。 美食特色:以现捞海鲜为主,推荐香烤八头鲍、海蛎煎、紫菜煲,闽南小吃如浮粿、九层粿也颇具风味。 非遗与手工艺:村史馆展示早期渔船模型、织布机等生产工具,记录海岛发展史。 三、交通与实用信息 登岛方式 码头:自驾导航至“肖厝码头”,转乘“惠屿号”渡船(20元/人往返,航程15-20分钟)。 班次:每日7:00-18:00滚动发船,建议选择14:30班次覆盖黄金游览时段。 岛内交通 最佳季节 住宿建议 四、荣誉与发展 惠屿村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最美渔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称号,2023年入选自然资源部“和美海岛”名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与海上养殖,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8万元,实现“产游结合”的乡村振兴模式。 小贴士:岛上医疗条件有限,建议备常用药品;尊重养殖区私产,勿随意触碰渔排设施。 中午所有学员在有泉港区义工协会执行的雨花斋就餐。 下午场研学开发中的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黄素石楼等并品尝了当地的小吃。 黄素石楼是泉港区前黄村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由黄氏族人花了12年才建成。这座方形石楼占地约2000平方米,外墙厚达1.2米,四角还有碉楼式岗哨,既能住人又能防御,设计很巧妙 石楼内部是两层木结构回廊式设计,32间房环绕中央祠堂,体现了‘聚族而居’的宗族文化。这里还保留着清代契约文书和华侨家书,记录了早期侨乡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五的‘点灯祭祖’仪式,已经延续了200多年呢! 旅游方面,石楼免费开放(8:30-17:30),可以结合前黄村古驿道、凤阿山生态园规划半日游。自驾导航‘前黄石楼’就能到,周边还有土笋冻、浮粿等闽南小吃。2021年修缮后新增了侨乡文化展馆,春秋季早晨的光影拍照特别美。 一点思考:志愿服务组织如何介入文旅项目 志愿服务组织介入文旅项目可通过以下体系化路径实现价值共创,现从策略架构、实施方法论及标杆案例三维度展开说明: 一、战略介入五大模式 1. 文化保育活化 非遗传承人孵化:招募志愿者组建"非遗守护团",如福建土楼项目培训客家山歌传唱志愿者,通过"老带新"机制使濒危曲目传承率提升40% 古建修缮参与:联合高校建筑系开展"文物医生"计划,志愿者经培训后协助测绘、记录传统民居构件,苏州平江路改造中节省30%人工成本 2. 旅游服务升级 多语种服务矩阵:针对入境游建立"语言银行",西安兵马俑项目集结小语种志愿者提供8种语言导览,使外宾满意度达92% 无障碍旅游支持:培训助残志愿者掌握景区地形、辅具使用,杭州西湖"无碍旅行"项目设计12条盲道体验路线 3. 生态文旅融合 环保志愿岗:在生态景区设置"绿色解说员",武夷山项目志愿者用AR技术展示植被变迁史,减少游客破坏行为65% 公民科学家计划:组织游客参与生物多样性监测,云南洱海湿地志愿者累计提交2.3万份观测数据 4. 社区赋能共建 文旅合作社:培训村民成为"社区导赏员",贵州千户苗寨项目使参与家庭年均增收1.8万元 文创开发小组:志愿者协助设计在地化IP,重庆山城巷项目开发的"棒棒军"系列文创年销售额破百万 5. 智慧文旅支持 数字孪生志愿者:招募IT志愿者构建景区3D模型,敦煌莫高窟"虚拟修复"项目累计标注壁画病害2.7万处 流量运营帮扶:电商志愿者培训农户直播,丽水古堰画乡农产品线上销量增长300% 二、三步落地实施法 阶段一:需求精准对接 开展"三查"调研(资源普查、游客问卷、社区访谈),桂林阳朔项目据此设计出20个志愿服务点位 签订《文旅机构-志愿组织合作备忘录》,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收益分成机制 阶段二:能力系统构建 开发"服务技能认证体系",成都宽窄巷子项目设"铜-金"三级志愿者徽章 建立"双导师制"(专业社工+在地文化学者),凤凰古城培训出首批持证苗族文化讲解员 阶段三:可持续运营 设计"服务积分-资源兑换"闭环,平遥古城志愿者可用服务时长兑换非遗体验课 搭建"云志愿"平台,乌镇项目实现志愿者跨时空参与文献数字化工作 三、标杆案例解析 案例1:北京故宫"文化守护者"计划 策略:招募退休教师、文博爱好者组成"紫禁城讲解团" 创新:开发"宫殿建筑密码"等18个主题讲解模块 成效:年服务游客120万人次,外宾重游率提升25% 案例2:泉州"海丝文化"志愿驿站 策略:在22个世遗点设 multilingual 服务岗 创新:首创"宗教文化解说员"认证体系 成效:使多元宗教建筑群游客停留时间延长1.8小时 案例3:浙江松阳"拯救老屋"行动 策略:组织建筑师志愿者驻村指导修缮 创新:开发"老屋病历本"数字化评估工具 成效:带动13个古村落发展民宿集群,空心化率下降47% 关键成功要素: 1.
建立文化权威背书(如联合非遗中心认证) 2.
设计轻量化参与机制(微志愿服务单元) 3.
构建价值可视化系统(志愿者成长档案) 当前前沿趋势显示,志愿服务组织正从"辅助者"转向"共创者",在文旅项目策划期即介入能提升30%以上落地效能。建议优先选择文化敏感度高、人力需求弹性大的项目类型切入。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