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善读书院】锦上花-11|从攻坚到重塑:难点个案帮教的实战经验

2025-10-13 08:15 |原作者: 郑东启 | 评论: 0|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摘要: 河南社会工作云课堂中由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李涵老师分享了“从攻坚到重塑:难点个案帮教的实战经验”作为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在线学习了本节课,对未成年犯罪有哪些新的认识,还考虑做一定的接入吗?对未成年犯 ...


河南社会工作云课堂中由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李涵老师分享了从攻坚到重塑:难点个案帮教的实战经验

作为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在线学习了本节课,对未成年犯罪有哪些新的认识,还考虑做一定的接入吗?

对未成年犯罪的新认识与介入思考

 

一、对未成年犯罪的新认识

1.从“问题个体”到“需求个体”的转变:以往可能更聚焦于未成年犯罪者的“犯罪行为”本身,将其视为需要矫正的“问题”;课程认识到,应先关注其成长需求与改变可能,比如获得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发展机会等,犯罪行为往往是需求未被满足的外在表现,而非个体本质。

2.非自愿性背后的复杂性:这类个案中,青少年的“直接对抗”“被动抵制”等表现,并非单纯的“不配合”,而是其对帮教关系缺乏信任、对改变充满迷茫的体现,建立关系是推动非自愿转自愿的核心,而非先急于设定矫正目标。

3.“再犯预防”需联动支持系统:预防再犯不是仅对青少年个体进行约束,更要关联其家庭与社会支持。家长同样是重要服务对象,其需求未被关注可能成为青少年再犯的隐患,只有同时激活家庭支持、链接社会资源,才能筑牢再犯预防的防线。

 

二、关于介入的思考

   基于优才课程所学,考虑进行一定介入,且会围绕“关系建立”“需求挖掘”“系统联动”三个核心展开:首先,面对非自愿个案,先放下“矫正者”的视角,以倾听者身份接纳青少年的抵触情绪,逐步建立信任;其次,通过观察和沟通,精准识别其在社会适应、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而非直接套用固定帮教方案;最后,同步开展家庭工作,帮助家长理解青少年的特点与需求,同时链接社区、学校等资源,为青少年搭建稳定的支持网络,从个体和系统层面共同推动改变,降低再犯风险。

 

非自愿未成年个案初次介入简易流程清单

 

1.前期准备:放下预设,聚焦基础信息

快速梳理个案核心背景(如犯罪类型、家庭结构等关键信息,避免过度纠结细节),明确自身角色是“支持者”而非“评判者”。

准备1-2个无压力的开场话题(如“最近有没有喜欢做的事”),避免一见面就提及犯罪行为或帮教目标。

2.首次接触:以“接纳”打破抵触

见面时先做简洁自我介绍,清晰说明“我是来和你一起面对问题,不是来批评你的”,直接降低对方戒备心。

若遇直接对抗(如争吵、指责),不反驳、不辩解,仅回应“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很生气,愿意说说原因吗”;若遇被动抵制(如沉默、敷衍),不追问,可安静陪伴或分享轻松小事,等待其主动开口。

3.初步建立信任:聚焦“他的需求”

无论对方说什么,先认真倾听并回应(如“我明白你觉得委屈”),不急于给出建议或评价。

适时抛出简单的需求探索问题(如“你觉得现在生活里,最难的是什么事”),引导其表达自身感受,让对方感受到“被关注的是‘我’,不是‘我的错误’”。

4.结束与衔接:留有余地,埋下信任种子

首次接触时间不宜过长(建议30-40分钟),结束时不强迫约定下次见面,仅温和表示“如果你之后想找人聊聊,我随时都在”。

记录对方在沟通中提及的兴趣点、情绪爆发点等细节,为下次介入提供针对性方向。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