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我国慈善信息公开:历程、现状与挑战——读李健老师《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研究》有感近日,研读李健老师的《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研究》,对我国慈善信息公开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有了更为全面且深入的认识。这部研究不仅梳理了慈善信息公开的脉络,更直面当下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慈善事业透明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发展历程:从无序到有序的蜕变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慈善事业基本中断。直至2001年,我国慈善信息公开进入标准化自律阶段,慈善组织开始重视内部规范与信息公开的标准化建设。2009 - 2012年,操作化网络平台阶段来临,互联网技术为慈善信息公开提供了新的载体,信息传播更为便捷高效。2012 - 2015年,透明公开指数化阶段开启,通过量化指标衡量慈善组织透明度,推动信息公开向纵深发展。2016年至今,国际化、大数据发展阶段,我国慈善信息公开与国际接轨,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实现信息公开的全面升级。 现状剖析:多维度构建信息公开格局在政府立法层面,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形成从法律到地方规章的立体体系。2016年颁布的慈善法,更是从法律高度系统规范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各个环节,为信息公开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行业自律方面,第三方监督、行业自律以及组织内部监督共同发力。第三方监督以客观视角审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情况;行业自律通过制定规范与准则,引导慈善组织自我约束;组织内部监督则确保信息公开流程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社会参与层面,媒体与公众成为推动慈善信息公开的重要力量。媒体通过深度报道与监督,促使慈善组织提高信息透明度;公众的关注与监督,也促使慈善组织更加重视信息公开工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问题与挑战:前行路上的绊脚石然而,当前慈善组织信息公开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在法律法规方面,慈善法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如对关联交易、成本类信息规定不清晰,对信息披露渠道与程序缺乏统一规范,同时合理有效的监督渠道、审计制度、科学评级制度以及信息质询及回应制度尚未建立,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 慈善信息透明度方面,尽管组织信息透明指数有所上升,但整体透明度仍不高,组织间差距加大,不同类型组织、不同披露内容的信息透明度差异明显,且缺乏可比性,尤其是财务信息披露情况最为薄弱。 慈善信息披露平台建设速度缓慢,虽然平台多样化,但时效性欠佳,无法及时满足社会对慈善信息的需求。 在监督激励层面,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存在自身激励、社会激励、政府激励、行业自律激励以及第三方监督激励均缺失的问题,导致信息公开缺乏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此外,慈善组织会计制度的配套问题也亟待解决,以保障慈善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我国慈善信息公开在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现状下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激励,提升平台建设水平,解决会计制度配套问题,才能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在透明、规范的道路上稳健前行,赢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