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河南日报社和省文学院联合主办,济源市委宣传部承办的作家和他的时代暨《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研讨会在我市召开。市委书记何雄会见了与会作家、评论家。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肖建中,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军星出席研讨会。 苏州大学教授、评论家鲁枢元,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平,海南大学教授、评论家耿占春,广东省作协组联部主任、一级作家艾云,省作协原主席、作家李佩甫,省文学院院长、评论家何弘,光明日报驻河南记者站站长刘先琴等和来自全国的萧红研究学者、作家参加了研讨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驻豫单位和文汇报等媒体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何雄对与会作家、评论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市市情及历史文化发展情况。何雄说,济源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文化元素丰富多样,其中水文化、儒释道文化、药文化、茶文化和山水文化在济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济水的君子品质自古受人尊崇。济渎庙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水祭祀圣地。济源的儒释道文化源远流长,济源自古是儒释道旅居修行之地,道观寺庙众多。王屋山是天下第一洞天,司马承祯、玉真公主曾在此修道。 何雄说,济源也是“茶仙”卢仝、“山水画鼻祖”荆浩的家乡,药王孙思邈曾在济源采药行医。同时,济源还有黄河文化、愚公移山精神文化等,助推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希望各位作家、评论家在济源期间多走走、多看看,为繁荣济源文化文艺事业建言献策。 李军星在致辞中指出,济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文艺工作,始终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将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摆在重要位置。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创作出一大批接地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发出了济源声音,培育了济源品牌。其中,电视连续剧《王屋山下的传说》、豫剧《王屋山的女人》《愚公移山》《非常妈妈》《武山壮歌》等优秀作品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今天这个研讨会在这里举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对推动我市文化文艺工作再上新台阶有着深远意义。 与会作家、评论家认为,诗性的语言和自由化的表达,扣人的情节线索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是《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一书的显著特色。从文体上来讲,这是一部开放性、创新性的传记,融散文、传记、研究、随笔诸文体于一体,非常灵动。 《落红记——萧红的青春往事》一书的作者王小萍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济源记者站站长、河南诗歌学会副秘书长,先后出版了《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小桃红》《采蓝》等作品集。她在工作之余,历时7年,走访了萧红漂泊流浪过的10多个城市,完成了30万字的萧红传记,且配有16幅手绘萧红行走地图。
来自: 济源网 ;原作者: 张佩佩 赵艺恒 微光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