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86|回复: 0

[信阳] 信阳老地名 老城里的老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5 20: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寺口,三里店,民族胡同,小南门;
北塘坡,贤隐寺,四级牌楼,夏家井;
周公台,樱桃园, 汉口商会接官亭;
凝浉阁,刘家塘,闽营作坊,四里棚;
铁门坎,中山路, 白马桥上传真情;
大教堂,紫霞观,申城大道,楚王城;
準提庵,洗砚池, 申塔牌坊有朝林;
崇圣祠,大成殿, 孔子文庙建筑群;
太平缸,大公馆, 电灯房里有文明;
共和里,二道牌,张湾李湾,飨塘村;
四官厂,河洲榭, 地名文化绣申城。
(信阳地名表示处所的方位名词组成的顺口溜)
本报记者  龚 雪 吴 瑶 戴子翔
    地名,是地方的指称,要有时代感,社会性,民族性,地域性。一个地方的人们给这个地方取名,反映了当地民族的一种心理状况,是一种文化特征。冯骥才说:“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
    本报上期每周特别策划《信阳老地名,不该消失的记忆》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勾起了无数人曾经与这些老地名有关的美好回忆。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周特别策划继续推出信阳老地名系列:老城里的老记忆——
    信阳地名的特点有很多:指向性,如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新华东路、新华西路、广场东路、广场南路、胜利南路、胜利北路、浉河南路、浉河北路等。指向性地名其实也是我们国家的一种习惯,从我们国家的版图上可以看出来,有北京,南京;有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西宁,南宁,这都是指向性的地名,好记好找。
    信阳地名有表距离的:二道河,三里店,四里棚,五里墩,六里棚,七里河,十二里庙,十三里桥,二十里河等。有表地理形态的,如八步桥,天桥街,夏家井等。还有表景观的,如樱桃园,白果树,浉河街,鸡公山大街等。与历史人物有关的:中山路,周公台,申碑路,岳王庙等。关于传说的:白马桥,青龙街,洗砚池,龙泉巷,老汤锅巷等。移用地名:北京路,罗山街,广水湾等。地名也是讲究对称的,还有以里作为方位名词的,火车站东侧有个共合里胡同,火车站西侧,有个地名叫长寿里胡同,现在改名叫新华东路五胡同。(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东方红大道
    一街多名的典型代表要数东方红大道了,从西关到赵家桥,全长2530米。不过过去的东方红大道可没有这么长,只是西关到东风路口,大约两千米。在1936年以前,由西向东,由西大街,县前街,大公馆街,教育局街,文庙街,岳王庙街6个地名组成。解放后,信阳城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民族路、民主路、东风路口东延伸至赵家桥组成了东方红大道。据老信阳人程思明回忆:“我与东方红大道的记忆估计要停留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当时家住在平桥镇的信阳县政府大院内(今平桥区政府家属院),每周末从幼儿园放假回来就要吵着嚷着要妈妈带我去信阳市(原县级信阳市,即现在的老城区浉河区)逛街买吃的,当时的逛街也只是徘徊于北京商场,上海商场,人民商场之间,再到后来是老亚细亚(今千盛百货)、浉河公园等地方。”如今的东方红大道成了信阳市最繁荣的商业圈。
小南门大街(申城大道)
    位于信阳第十三小学的正门口的那条街,是信阳鼎鼎有名的申城大道。过去叫民生路,在民生路之前叫博爱路,在文革的时候叫红旗路,在民国以前叫小南门大街。不同的名字见证了申城大道这条街的历史发展变化。之所以叫小南门大街,是因为在这条街的西南端有一个门,所以这条街因这个门而得名。
花墙街(成功路)
    现在的成功路以前叫花墙街,是外国人拉起的一个围墙,上面有很多异国情调的花孔。李泰辅说:“信阳城就是一座洋城,很有特色的。外国人去鸡公山避暑盖房子,下山了还会盖房子,以前我们小时候信阳到处都是洋房,地区百货供应站、教育局、教堂都是洋房、还有老干局那边,好多洋楼,1912年吴佩孚盖得兵营也是洋楼,结果花墙街一改名,这个文脉就断了”。
北门外大马路(申碑路)
    古代的北门外大马路,是信阳对外联系的一条路,据说宋世杰就在这条路上开店,有的说是开豆腐店,有的说是开律师事务所,当然这些都是传说,但是它形成了一种文化。以前在这条街上,有接官亭,有下马石,就是南来北往的客商、官员、同僚来信阳都要在这个地方下马,信阳的官员就在接官亭迎接他们,完成一段仪式后,再一起去招待所。以前叫过三民路,文革时期叫红卫路。以前接官亭里有三块丰碑,所以改革开放后更名为申碑路(中心医院到消防大队一带),目的是让老百姓知道信阳的历史悠久。第一块,先贤自贡为宰处,就是孔子的学生自贡在申国做宰相。第二块碑,古申伯国,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信阳是古东申国的故地,所以简称“申”,古申伯国是指申国的申伯,申伯就是帮助他的外甥宜臼联合大西北犬戎部族在骊山脚下杀了昏庸无道的周幽王,灭西周建东周的开国元勋。浉河公园里现有申伯楼。第三块碑,何大复故里。何大复就是何景明,明代文人。这三块文革时期被红卫兵破坏。申碑路就是正对着现在的信阳市中心医院住院部。
戏园大马路(人民路)
    以前叫和平路,然而在和平路之前,这条又被称作戏园大马路。为什么称为戏园大马路呢?据介绍说,以前这条路上都是戏园。例如:同乐剧院、天生剧院、胜利大舞台。听到戏园大马路这个名字,就可以想象到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条马路该是多么热闹非凡啊!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在那个年代当你走在这条街道上,马路两旁都林立着大剧院,剧院门口也摆放着各剧院的宣传广告,会不会也有那种大上海的感觉?现在叫人民路,也就是信运汽车站门前的一条路。
中正路(解放路)
    中正路是以蒋中正(蒋介石)的名字命名的一条路,主要是因为当时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后,中华民国利用战胜国身份,身为中国军队最高总司令的蒋中正声望大增,大量建筑及路名以“中正”命名(因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消除蒋中正独裁统治的痕迹,故将大陆地区的中正路全数改名。这条路正好又处在信阳的中间,北边有东方红大道,南有申城大道,以前也叫大十字街,在大十字街之前也叫试院大街,试院就是旧时候的科举考场。为了纪念1949年信阳解放,所以就把中正路更名为解放路。
北大街(中山街)
    1916年的北大街后来改名为中山路,位于现今的信阳城区中部。五举牌坊街、木牌坊街、道口路,当年这些所谓路其实是一些很狭窄的胡同,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经不能承载繁重的交通压力。194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把这些路合并为中山路,后改为中山街,与现在新马路、东方红大道、解放路相交。与申城大道、四一路等相接。
白坡路
    从北京路斜插到鸡公山大街的一段路,是因为信阳有位历史名人而命名的,他叫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大复山人。这里曾是何景明读书的地方。在没有107国道之前这里是原来信阳通往省城的老路,较偏僻,60--70年代是信阳法院执行罪犯的地方。80年代有了一些单位,如老的龙潭茶业公司、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还有个部队坦克修理营在这。
    胡同,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以井命名的胡同:夏家井胡同、段家井胡同。命名的原因:过去生活用水主要靠井,因此以井命名的胡同很多。井,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出现不少带“井”字的街巷和与“井”有关的地名。明、清时直接叫井儿胡同的很多,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换和井水的干涸都改名了。与历史有关的胡同:凯旋胡同、民生路胡同。因为凯旋预示着战争胜利,有历史的印迹;民生路胡同名字取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抗战结束后,由地方政府根据三民主义命名,并沿用至今。也有以机构名命名的胡同:县学后街胡同、法院街胡同。大复胡同,原信阳市印刷厂隔壁的一条小路,是因纪念明代“前七子”领袖何景明而起的名字。现在被银座广场占领了。
洗砚池胡同
    洗砚池是信阳的一条古街,挨着北门,全长250米。据说以前在这个地方住着一个叫高铁溪的大画家,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无所不能。当时,文庙建筑群要进行翻修,监管请高铁溪到文庙建筑群作画,画五龙捧圣。但当他作画时突然想到了他的老朋友白龙,还特别想见到他,然后请了假去找白龙,白龙就住在浉河港的白龙潭,靠着谭家河一侧(实际上,听老人讲,真正的白龙潭在南湾水库底下,已经不存在了)。白龙是龙王,两人见了面后,相互拥抱,挽臂登殿。走的时候,白龙送给高铁溪一方玉砚,说,这方玉砚只能送你用三年,这种宝物,在尘世间不宜久留。高铁溪连声道谢,带着玉砚回去了。后来高铁溪就用玉砚调墨,画出来的东西出神入化,画的花,芳香袭人。高铁溪非常惊讶,但是不敢拿出来让别人看。转眼就过了三年,高铁溪忘了还砚的事了,再作画,颜色就大不如前,高铁溪想,估计是玉砚里的污垢太多了,他就拿到门前的池子里去洗,在洗砚的时候,轰隆一声震雷,手一抖,玉砚掉入池中,不管他怎么打捞,玉砚也捞不上来。高铁溪从此搁笔,不再作画。人们为了纪念画家高铁溪,所以就把门前的水池取名叫洗砚池,洗砚池所在的这条街就叫做洗砚池胡同。
共和里胡同
    这个以里作为方位名词的胡同,原来在信阳市织袜厂后面,分一胡同和二胡同,南北方向,其中一个胡同与四一路相接;现在还有浉河区车站办事处共和里居委会(新华大市场里面)。一位大爷说:“我以前就住在共和里胡同,离老火车站近,小时候经常能听到火车的声音,看到蒸汽火车冒出来的白烟。
真武台胡同
    真武台胡同是用西关的真武台命名的一条路,真武就是玄武,玄武就是龟蛇,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因为身上有鳞甲故曰武,是北方之神。过去也叫周公台胡同,因为在真武台里供奉的是周公。现在被开发后,真武台叫君熙台。

夏家井胡同
    夏家井胡同是从原来的信阳市卫生材料厂到老三中(今七中);这里曾有口居民生活用的老井,好多家住在附近的老人都说以前还见过这口井。现在部分夏家井胡同连同信阳市卫生材料厂的一部分,被申城大道占据。
结语——
    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城市的变化发展,带来了街道的变迁,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但也使得有些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现在信阳市区的大部分古街胡同都已不复存在,甚至找不到一点踪迹。当你告诉不熟悉信阳的游人,信阳是一座古城,他一定不会相信,因为现在信阳整个城区高楼林立,找不到一点古朴的气息。那些古迹、古文化保留比较完好的城市,人文气息更加浓厚,当人们询问自己的城市的时候,会有一种自豪感。
    保留古迹、古地名,才能将一个城市的文化进行传承,这古迹、古地名才能说明信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城。它们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申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故而改名易名当慎,切勿轻率待之。冯骥才曾说过:“无论是城名,还是街名,特别是在当今‘城改’狂潮中,历史街区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倘再将地名删去,历史便会彻底荡然一空。我们早晚会感到这种文化的失落,我们已经感到这种失落和茫然了!”现在城市的发展已使得这些古地名成为真正的历史了,走过信阳的角角落落,却再也感受不到那种浓厚的历史气息了。以前的信阳老街,透着铁匠铺,羊杂汤,石凉粉,打糖的叫卖声,你还可以悠闲地嚼着老西关热干面,这些都是老信阳人难忘的记忆。但是太多的记忆对老的一辈人来说已经模糊不清了,新的一辈人对这种文化却一点也不了解。这种情况何以能使信阳古文化得到传承?

    特别鸣谢信阳系列专题片《话说申城》的讲解者李泰甫和信阳市摄影协会副主席石文涛。

[/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