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部城市到平均海拔3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一个长期在舒适环境里的机关干部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他在西藏7个月都干了哪些工作?12月26日,记者探访了援藏干部卫海林。卫海林是市环境监测站总工,按照环保部统一安排部署,于今年4月初赴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展技术援藏工作。 援藏7个月瘦了30斤 “到西藏去工作!”卫海林接到通知后非常激动。“从小,我就憧憬那片神奇的土地。”卫海林说。 到了西藏之后,卫海林才发现严酷的现实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仅仅是高原反应,就先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我一开始根本睡不着,头疼;睡着之后,又会因为胸闷被憋醒。好几次,我都在睡梦中大叫,自己把自己惊醒。”卫海林说。 特殊的高原气候,让他很难适应。卫海林说:“那里白天和晚上的气温相差很大,太阳底下和阴凉处也有很大差别。我在室内穿秋衣,出门还要穿外套、戴帽子。” 最让他头疼的还是吃饭问题。由于时差问题,一天三顿饭的开饭时间都要后延两个小时。忍受饥饿是常有的事情。同时,水烧不开,煮的米饭夹生。卫海林说:“我原来105公斤的体重,现在只有90公斤。” 卫海林告诉记者,进藏前的两个月,他的父母住进了医院。他走之后,这个家全靠妻子支撑着。“自从我离开济源,我的父母就经常关注有关西藏的新闻,希望能够得到我的消息。每次通话时,他们都埋怨我电话打少了或者通话时间太短了……”卫海林说,并非自己不想家,而是因为身在高原,经常胸闷气喘,他不想让家人担心。 培养藏族干部尽快成长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卫海林的答案,写在践行援藏誓言的坚实脚印里。 从进藏的第一天,卫海林就把西藏当成了自己的家。在短短一周时间里,卫海林就学会了说简单的藏语。卫海林说:“只有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把这里的人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对这里投入真挚的感情,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在西藏工作,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受得起委屈”。卫海林到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后,主要负责计量认证复评审工作,指导各地区(市)监测站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他认真指导监测人员工作,对监测人员提出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解答,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针对部分藏族同胞对评审准则的要求不能完全掌握的问题,卫海林把评审准则的19个要素、75条、180款内容变为通俗的语言,教给当地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该如何做,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确保每个一线监测人员知道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能够按照标准程序开展工作。 “我们在这里工作,关键是要培养一支队伍,让当地干部,特别是藏族干部尽快成长,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在援藏期间,卫海林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每次下乡都面临各种考验 在援藏期间,卫海林还负责7个基层站的技术指导工作。站与站之间,不仅相隔千山万水,还有更多不同的感受。 在西藏,流传着“险在昌都,苦在那曲,美在林芝,远在阿里”的说法。 昌都境内有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加之塌方、泥石流、暗冰等自然灾害,车祸经常发生。卫海林说:“在当地开展工作很难,不付出双倍的努力,是很难完成的。” 那曲有着“世界屋脊上的屋脊”之称,平均海拔4500多米,年极端最低温度-41℃,也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卫海林仍然坚持白天与当地人多交流、多沟通,了解藏民的愿望和需求,晚上起草总结材料,解决出现的问题,把当地人最需要知道的内容整理成册,通过“传、帮、带”,提高当地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卫海林还经常到林芝、阿里、日喀则、山南等自然灾害高发区。他告诉记者:“这些地方都是我的工作区域。我每次去都要一天才能到达,需要带足够的干粮。中午,我往往是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吃干粮、喝矿泉水。” 张佩佩 焦玉字 李琦
来自: 济源网 ;不离;不弃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