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神秘的,习惯了,在这里看惯了生死离别,内心倒变得非常平静,很多事都能看得开。”眼前的葛亚军皮肤白皙,眉清目秀,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如果不是在公墓这个特殊的地方见到他,记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26岁的小伙子已经在这里工作了整整6年。 2009年2月,葛亚军从部队复员,被安排到凤凰岭古园管理处工作。虽然古园管理处是市民政局直属事业单位,但曾经的战友、同学都不理解:“你年纪轻轻的还没对象呢,干点儿啥不好,非要去那种地方上班?”葛亚军只是一笑了之:“我觉得没啥,啥工作都得有人干呀。” “说实话,第一次走进墓园时,我心里其实是有点紧张的。”葛亚军说,“现在工作6年了,我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这里花多、树多,空气也好,虽然是墓地,但在我看来,有时候更像是一个安静的花园。” 从上班的第一天起,葛亚军就在公墓从事接待工作,有着丰富接待经验的管理处主任张志杰告诉他,来买墓地的人没有心情好的,一定要将心比心,怀着一颗宽容理解之心对待客户,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接待工作。 “张主任讲的很对,亲人走了,家属难过在情理之中,自己的工作就是为逝者挑一块家属满意的墓地,让逝者在这里好好安息。”这样想着,即使面对再挑剔的客户,葛亚军都能心平气和地应对。 2010年春天,一名男子紧绷着脸走进管理处,见了葛亚军冷冷地丢下三个字:“买墓地。”葛亚军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接话,也没多问,带着这名男子到墓区花草树丛中边转边介绍公墓的相关情况,借此缓解沉闷的气氛。 转了一圈儿后,这名男子的情绪明显好转,这时葛亚军才开始向其介绍墓区碑型、位置以及价格。这名男子对葛亚军的服务很满意,最后购买了三代墓地。 2012年农历十月初一一大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来到管理处。老人告诉葛亚军,她的老伴6年前安葬在了公墓,由于自己身体不好,又没有子女,所以一直没有来上坟。老人只记得老伴葬在土坟区,位置偏东,但找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找到老伴的坟。 葛亚军安慰老人不要着急,然后根据老人提供的大概位置,领着老人去寻找。土坟排列没有规律,葛亚军只得一个挨一个去找。不少墓碑刻字上的油漆已经脱落,葛亚军只能拿着粉笔在凹槽处一个字一个字涂。 时值初冬,天气阴冷潮湿,而葛亚军的额头上却渗出了汗珠。经过4个多小时的耐心寻找,中午12时30分,葛亚军终于找到了老人苦苦寻找的坟。“小伙子,辛苦你了,这钱你拿着,去吃顿饭吧。”老人将200元钱硬塞给葛亚军,被葛亚军婉言谢绝。 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正月初五是四个重大祭奠节日,古园管理处提前一个月就得准备。由于人少,管理人员啥活儿都干,扫地、维修、擦墓碑这些活儿葛亚军和他的同事都干过。 “大家都是来祭奠亲人的,园区也要营造温馨的气氛,不能让人们感到荒芜、凄凉。”为此,葛亚军和同事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将园区角角落落拾掇得干干净净。 “碑体、底座、碑后身、地面卫生都要认真打扫,一旦有家属来扫墓,看到洁净的墓碑,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吧。”葛亚军干活儿很娴熟,也很细心,发现死角处有一个烟头,顺手捡起来放进垃圾袋里。 “这里是人生的‘终点站’,逝者的灵魂在这里,亲人们的思念在这里,总得有人为逝者找一方净土,让他们安心。”也许,这正是年轻的葛亚军甘愿从事这一职业的真正原因。 记者感言:其实,在凤凰岭古园管理处,葛亚军只是所有干部职工中的普通一员,他们这个特殊群体长年累月,用真诚默默守护着一方净土。这样的日子,已经很难用“日”计算了。也许平时你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或者对他们的职业心存忌讳,但他们是一群心怀敬意、送生命最后一程的人,值得我们敬重。
来自: 安阳网-安阳日报 ;张亚鸽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