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综合 省内资讯 查看内容

关于金铜佛像的收藏、鉴定与研究的思考

2016-9-22 12:25 | 评论: 0|来自: 新浪收藏

摘要:  新年伊始,《汉风藏韵》出版,让人心头如沐春风。汉藏佛教文化交融史的研究热土上,又绽放出一株绚丽的学术之花。  《汉风藏韵》辑录的文章,是继中华书局出版《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以下简称《汉藏交融 ...


     新年伊始,《汉风藏韵》出版,让人心头如沐春风。汉藏佛教文化交融史的研究热土上,又绽放出一株绚丽的学术之花。

  《汉风藏韵》辑录的文章,是继中华书局出版《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以下简称《汉藏交融》)、紫禁城出版社出版《金铜佛像集萃》之后,又一部研究李巍先生收藏的元、明、清金铜佛像的学术成果。其中新作有待咀嚼,即使读过的文章仔细品味,仍可开启茅塞。

  几家出版社何以连续出版关于这批佛像的图书?从中引出启示,对于时下乃至今后的文物收藏、鉴定与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其一,藏品文物含量高。这批佛像是李巍耗费40多年精力与全部财力从甘青藏区民间征集的,数量累至千尊,年代贯通三朝,多数为明、清时期制作。如此集中的佛像,不仅题材丰富,造型精美,工艺高超,而且品相完好,神韵生动。其中的明永乐、宣德佛像,更是世所罕见的精品。诚如著名藏学家、佛学家王尧先生所叹:“置身于李巍先生呕心沥血收集、珍藏的这批明清金铜佛像之中时,顷刻之间仿佛到了一个别有洞天的艺术殿堂。”这批佛像中包涵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生动地展示出那些时期中央王朝与藏区的紧密联系,为研究元代以来甘青地区及四川、云南等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西北地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交融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加强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文明意义十分重要。

     其二,学者专家很关注。这批佛像一经面世,立即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著名佛教造像艺术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家鹏先生与著名西藏宗教文史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沈卫荣教授共同编著《汉藏交融》前,冯其庸、王尧、谈锡永、步连生、孙国璋、陈庆英、王家鹏、罗文华、谢继胜等专家学者,多次到佛像展厅观瞻考察。该书编撰工作启动时,季羡林先生亲任总顾问,亲自选图像,四次在病榻上听取汇报,具体明确编辑宗旨,并为该书题写下“为中华文化增辉”七个大字。嗣后饶宗颐先生也写了“汉藏交融”的题辞。冯其庸、王尧、金维诺、谈锡永、步连生、孙国璋等多位学界耄宿,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国家博物馆吕章申馆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拉巴平措总干事等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或题辞或撰文,从不同侧面阐释绚丽多彩的佛教造像艺术。被专家学者视为佛教造像学巨著的《汉藏交融》发行不久,便在中国大陆、港台以及欧美、日本、澳洲、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时洛阳纸贵,一书难求。参加该书发行仪式的一百多位国学、史学、佛学、藏学、美学、文博学等诸学科的专家学者反响尤为热烈,认为该书是汉藏佛教造像艺术研究跨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填补了甘青地区,即传统上藏族居住的安多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研究的空白,把汉藏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推进到新的深度。一些欧美国家的著名专家学者亦踊跃加入研究行列。由哈佛大学印度和梵文研究系主任、西藏和喜马拉雅研究教授范德康(Leonard W.J。 van der Kuijp)和沈卫荣教授联袂编撰的关于这批佛像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的新的研究论集,预计明年上半年即可出版发行。

  其三,鉴定方法有创新。金铜佛像鉴定是一门很严肃、很缜密的专业,鉴定家不仅要有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敬畏,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力和高尚的职业操守,不能不懂装懂,指鹿为马;更不能唯利是图,混淆真伪。现在有些混迹于文物鉴定行业的人,或因专业底气不足,或因贪图蝇头小利,或因圈内门户之见,常常在文物鉴定上做手脚,有的甚至朝令夕改,自我否定,对自己具名签字的白纸黑字置若罔顾。这是文物收藏与研究中的一股必须涤荡的浊流。有鉴于此,李巍对文物的鉴定事宜十分慎重。他以对文物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从一开始就聘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步连生,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国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家鹏、罗文华等著名专家跟踪鉴定,反复研究,逐个建立档案,使鉴定过的佛像都有明确结论。今年10月,为防止赝品混杂其中,李巍特邀美国洛杉矶郡立美术馆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主任、著名科学家、金属考古家、文物鉴定家皮特•梅尔斯(Pieter Meyers)博士专程来中国,以精密仪器对李巍藏品中的40余尊佛像进行了检测,抽取了其中29尊佛像的金属成分进行化验,并将检查结果与其数据库的资料逐项核实,得出了与我国上述佛像艺术鉴定专家相同的结论,认为这批佛像的确是令人震惊的世界级文物珍品。之后,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著名黄铜史、炼锌史、钱币暨青铜器铸造工艺史专家周卫荣研究员及其助手黄维博士,又用当今中国最好的仪器对这批藏品长时间进行精心研究,得出了同国家级的几位肉眼鉴定专家与美国科学家皮特。梅尔斯博士基本一致的结论。这是中国文物鉴定方法的一次突破。
来自: 新浪收藏 ;叶春燕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