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潜在资助者建立联系 第一,要做一个有心人,要主动获取相关信息 第二,在跟资助者会面前,要多了解一些相关信息,这样见面的时候就会显得自然大方,沟通也就更加容易了 第三,资助者通常喜欢创新有可行的项目 第四,在跟资助者沟通之前,可以尽量通过熟悉的人与其建立联系,这样可以减少一些陌生感,跟资助者沟通的方式非常重要 第五,跟资助者建立联系,要有耐心和恒心 第六,只讲一次是不够的 知晓、理解、态度、行动 常见的项目的筹资方式 组织、举办筹款活动 企业冠名 名人效应 设立专项基金 网络筹资 政府购买 个人劝募 对社会组织来说,项目筹资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专业的活动,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合适的策略,具备有能力的团队或人员,这些都是筹资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成功筹资就是要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同合适的潜在资助者,为合适的公益目标,提出合适的捐赠请求。 公益项目筹资指南:从建立联系到多元策略的实战路径 在公益领域,优质项目落地的关键不仅在于创意设计,更在于能否精准链接资源。徐本亮老师《打造公益品牌项目一本通》中关于筹资的核心逻辑,为社会组织破解“找钱难”提供了系统方法论,尤其在“如何与潜在资助者建立联系”和“多元筹资方式”两大模块,蕴含着实战性极强的操作框架。 一、建立深度连接的六大黄金法则 与资助者建立信任绝非偶然,需遵循“有心人”思维: 主动挖掘信息:通过行业平台、政策文件、企业CSR报告等渠道,精准锁定与项目使命契合的资助方,例如环保项目可重点关注新能源企业的公益预算。 做足前置功课:会面资助者前,需研究其过往资助方向、决策人关注点(如某基金会对“可持续性”的硬性要求),让沟通从“宽泛介绍”升维为“精准匹配”。 突出创新价值:资助者青睐“既有突破性又具落地性”的项目。例如某关爱自闭症儿童项目,通过“艺术疗愈+家长技能培训”的双轨模式,既区别于传统救助,又构建了可复制的服务闭环,成功获得企业长期资助。 善用熟人网络:通过理事会成员、受益对象家属等“中间桥梁”建立初始连接,某乡村教育项目正是通过校友引荐,与毕业于项目地的企业家建立合作,实现首笔百万级捐赠。 保持长期耐心:数据显示,70%的大额捐赠需经历3次以上深度沟通。某残障就业项目团队持续三年向同一基金会递送项目迭代报告,最终从“年度小额资助”升级为“五年战略合作伙伴”。 强化持续触达:除正式提案外,可通过邀请资助者参与项目活动(如残障人士手工作品展)、寄送季度Impact报告等方式,让项目始终保持在资助者的“关注雷达”中。 二、七大筹资方式的场景化应用 不同项目属性需匹配差异化策略: 活动筹资:适合公众参与度高的议题,如“99公益日”期间,某动物保护组织通过线上“云认养”+线下公益市集,三天筹集20万元。 企业冠名:大型项目可设计“品牌+公益”捆绑模式,如某扶贫项目与乳业企业合作,以“每购买一箱牛奶捐赠1元”的形式,既提升企业曝光又实现持续筹款。 名人效应:在青少年教育领域,邀请奥运冠军担任“公益大使”,通过其社交媒体发起“知识包捐赠”活动,24小时内吸引10万公众参与。 网络筹资:针对碎片化捐赠场景,某罕见病救助项目开发“每月20元,点亮生命希望”的月捐计划,通过精准的数字广告投放,年筹资额增长300%。 政府购买:基层治理类项目需吃透政策文件,某社区养老项目通过对接民政局“时间银行”政策,将服务纳入政府购买目录,实现稳定资金来源。 三、筹资的底层逻辑:从“求捐赠”到“共创造” 成功筹资的本质是构建“价值共同体”。社会组织需跳出“单向索取”思维,从资助者视角设计合作:为企业提供ESG报告案例、为基金会创造行业研究数据、为政府打造社会治理创新样本。当资助行为从“慈善支出”转化为“战略投资”,公益项目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我们不是在选择项目,而是在寻找能一起改变世界的伙伴。”这或许正是公益筹资的终极答案——用专业力赢得尊重,用共创感凝聚资源,让每一份善意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