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车市场从1000万辆到2000万辆仅用了四年时间,所谓的“六大车系”也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分类方式,它们分别是:自主、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汽车品牌。近五年来,中国新车市场容量翻倍,六大车系在中国市场的版图,也发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 如果将近五年国内六大车系的市场份额和销量变化作比较,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和趋势,也只有在中国市场,我们这一代汽车人才有幸经历成熟市场几十年市场变迁的“浓缩剧”。 近日,《童济仁的汽车评论》汇总整理了2010-2014年国内汽车市场自主、德系、日系、美系、韩系、法系等六大车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和销量数据,从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趋势,供业内人士参考。 销量增长率:法系车后来居上! 六大车系的销量排名,在2012年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改变”。德系车在2012年完成了对日系车的超越,这是一个关键的市场拐点,并在随后近两年时间内始终保持超过17%的增长率,与日系车销量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日系车在2011年的增长率不足10%,并在接下来的2012年出现了同比销量下跌(与市场高增长的大趋势完全背离),虽然在2013年有所反弹,但是增长率始终处于极低的水平(仅比自主品牌好一些),不仅与德系车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有被随后销量稳步增长的美系车超越的趋势。 2014年1-10月,日系车(241万辆)与美系车(203万辆)的差距仅有不足40万辆,四年前市场基数更小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差距是127万辆。 五年来增长率的对比,会发现美系车和韩系车在最近五年的销量增长率非常趋同,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日系和自主,则是唯一出现过负增长的车系,自主品牌的最低谷在2011年,日系则在2012年创下了-10%的销量下滑,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新车市场最惨淡的纪录。 法系车经历了2011-2012年的增长低谷后,在最近两年销量同比增长最快,随着东标东雪新车型的不断引入,法系车在中国市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二春”,包括DS这个法系唯一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产销步入正轨,今年1-10月,法系新车销量增长30%,已经超过了2013年全年的销量水平,如此高增长,应引起业内关注。 自主品牌尽管销量上一直处于领先,但增长率却并不乐观。2014年1-10月,仅实现同比3.51%的增长。由于增长动力的缺乏,在近五年中,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从45.6%下滑至37.8%。 市场份额:谁偷走了自主和日系的蛋糕? 在总量高速增长的市场上,市场占有率(份额)更能体现各车系的真实实力。六大车系中,自主品牌与日系品牌在2010-2014年市场占有率逐年下跌,市场份额不断被其它四大车系蚕食。 自主品牌2014年的市场份额已跌破40%,相比2010年45.6%的市场占有率下跌近8个百分点,日系车也从2010年的19.5%,下跌至2014年的15.2%。市场份额上升最快的是德系车,在2014年1-10月的市场份额已经提升至21.6%,并且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率。 在过去五年中,美系车的市场份额从10.3%增长至12.84%,每年都有小幅提升。韩系车和法系车尽管销量增长较多,但市场份额基本保持稳定,仅有小幅增长,从这一点上看,自主品牌和日系车五年来丢失的市场份额,实际上主要被德系和美系车型所夺取。 自主品牌:失去的五年! 2011年是中国自主品牌市场表现的“分水岭”,在经历了2009年的高增长后,国内自主品牌纷纷开始走上扩张的道路,由单一品牌向多品牌发展,产品线也开始急剧扩张。但从2011年开始,由于鼓励小排量汽车政策的逐渐淡出、一线城市销量逐渐饱和、消费层次逐渐走高等因素,以中低端车型为主的自主品牌的占有率开始逐渐下降,后续增长乏力,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2014年上半年是国内多数自主品牌遭遇最冷的一个“冬季”,市场份额快速下滑的时候,各大自主品牌也开始进行调整,无论是吉利、奇瑞“一个品牌”的战略、长安在家轿市场的稳扎稳打、还是长城在SUV市场的全面布局、甚至是比亚迪独辟蹊径瞄准新能源市场,都在试图转变自主品牌所遭遇的“市场寒冬”。 今年下半年,随着一些中低档SUV车型的热销,国内一些自主品牌车企逐渐找到了在乘用车市场的信心,不久前有位自主品牌车企高管向笔者表示,这个时候“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销量上去了,经销商才看得到希望,车企也可以更为从容的迎接2015年的挑战。 德系品牌:占尽优势的五年! 近五年来,德系车在中国市场成功翻盘,不仅销量上长期霸占单一品牌、单一车型等销量排行榜的前列,更是一举超越日系车成为非自主车系中的老大。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实际上也是大众奥林匹克战略和德系豪华车三强针对中国市场多年努力付出之后的市场回报。 在过去的五年中,德系品牌在产品线布局、产能扩张、销售渠道铺设、品牌传播上均能满足国人的需求与口味,在消费者心目中无形地植入了德系车品牌品质俱佳的印象,不仅销量上节节走高,品牌溢价能力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凭借最新科技的引入及宣传、产品的本土化设计、细分市场的布局,大众在中国始终把持着销量冠军的宝座,随着上海大众长沙工厂、一汽-大众天津、青岛工厂的落成,长期困扰大众的产能问题也将进一步得到缓解。在国内高端品牌市场上,德系的宝马、奔驰、奥迪无论是销量还是口碑,更是筑起了豪华车市场第一阵营的一道极高的门槛。 不过,光鲜背后也并非没有隐忧,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与理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新车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低成本维护、二手车残值等问题。近年来,包括大众在内的一些德系车产品,连续曝出消费者维权、召回等问题,正在慢慢地给德系车积累多年的良好口碑做减法。五年后,德系车能否保持如今的状态,这也许真的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日系品牌:触底反弹的时候到了吗? 在过去的五年中,日系车告别了雅阁、凯美瑞的黄金时代,最早进入了“长期低谷”。2010年丰田“召回门”、2011年日本大地震、2012年钓鱼岛事件等一系列、连续性的问题,让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逐年下跌,在2012年更是出现了10%的负增长。 《童济仁的汽车评论》认为,除了这些外部因素,日系车在国内份额下跌的,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日系车企多年来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不重视、缺乏本土化的决心和勇气、对品牌传播和推广的缺失、对国内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失误和新车型、新技术引入的过于保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系车不进则退。 但经历了2012年的底谷之后,日系三大品牌也在努力改变以适应中国市场,自2013年以来,日系车明显加速了车型的换代及新车型的投放,诸如本田、丰田等品牌也效仿南北大众“双车战略”,向各个细分市场发起冲击,并开始使用如涡轮增压发动机、双离合变速器等技术,在日系车较为领先的混合动力领域,也开始尝试更多的本土化、国产方面的举措,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 在改革开放初期,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具备极好的产品口碑,只是在21世纪的头十年,日系品牌不断透支这份品牌溢价能力和产品口碑。未来,日系车的高可靠性、低维护成本和较好的保值率是其在中国市场“翻身”的基础,同时,合理的产品规划、正面的品牌形象与本土化战略的实施,都是日系车重新夺回市场份额的关键。
来自: 汽车之家 ;清水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