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河南名酒 饮酒礼仪 查看内容

九九重阳长寿酒

2016-8-16 23:26 | 评论: 0|来自: 张弓老酒酒业有限公司

摘要: 夏历九月九日,俗称重阳节。《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日、月都逢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又称“重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早期的重阳节与迷信和禁忌有关,登高远游是为 ...
夏历九月九日,俗称重阳节。《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日、月都逢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又称“重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早期的重阳节与迷信和禁忌有关,登高远游是为了躲灾避疠;佩茱萸是为了避邪逐风寒;饮菊花酒是为了驱疫延年。后来,随着岁月的流失,迷信色彩在人们的观念中日益淡漠,代之而起的是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生活气息的重阳节:人们在秋高气爽、云淡风清的仲秋之时,纷纷携佳酿、.佩茱萸、登高远眺,饱览绮丽的自然风光。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在《离骚》中就已提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至迟汉代已经形成。葛洪的《西京杂记》云:“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汉代以后,重九登高饮酒之风经久不衰。晋代的桓温,重阳日曾率僚属们登龙山饮酒;南北朝时,宋孝武帝刘骏未即位以前在彭城时,重阳日曾登项羽的“戏马台”饮酒。齐武帝肖赜,重阳日也饮酒于“九日台”;唐代诗人王勃,重阳日曾登滕王阁参加宴饮。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可见他即使身患疾病,重阳日仍不忘登高饮酒。此俗至明清时仍然十分盛行,如康熙《蓟州志》载:“重阳,制花糕,饮菊酒,携觞登高。”

  汉晋以后,人们已把菊花酒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西京杂记》便说:“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荆楚岁时记》也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宋吴自牧《梦粱录》云:“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尤其是老年人,每逢重阳必饮菊花酒。

  重阳节人们除了饮用菊花酒外,也有饮茱萸酒和桑落酒的。
 腊月除夕聚欢酒
 
  与元旦紧密相连的阴历年,是中国人极为重视的最大节日。一进腊月,人们便开始为此而忙碌:制腊肉、蒸年糕、做豆腐、备办年货、清扫房屋。直到除夕之夜,人们才全家欢聚一堂,祭神灵、奠祖先,饮酒“别岁”、“守岁”、迎“元旦”。

  “别岁”,就是邻里、亲族之间“酒食相邀”;“守岁”,就是通宵不眠。周处《风土记》云:“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苏轼《岁晚三首序》说:“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除夕夜合家聚饮、守岁、别岁之俗大概始于南北朝时期,唐宋时已十分流行,唐太宗李世民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慕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钩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宫廷中欢度除夕、喜迎新年的盛况。’诗人李德裕、张说、成文干、白居易等也都有“守岁’’的诗作。北宋东京汴梁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东京梦华录》卷十《除夕》)南宋临安,除夕夜家家也是“如同白日,围炉团坐,酌酒唱歌,达旦不眠”。(《梦粱录》)这一习俗历经元、明、清各朝,一直传承到今天,只不过守岁的形式、娱乐的内容、饮用的酒类更加丰富罢了。
来自: 张弓老酒酒业有限公司 ;曲金强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