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善读书院】在AI时代带来的当下社会团体如何更好地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

2025-7-26 05:34 |原作者: 郑东启 | 评论: 0|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摘要: 在AI时代,互联网平台已成为社会团体链接社会、落地服务、扩大影响的核心载体。对于社会团体而言,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关键并非简单“触网”,而是结合AI技术的赋能,实现“精准触达、高效协同、深度服务”的闭环——既 ...


AI时代,互联网平台已成为社会团体链接社会、落地服务、扩大影响的核心载体。对于社会团体而言,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关键并非简单“触网”,而是结合AI技术的赋能,实现“精准触达、高效协同、深度服务”的闭环——既要用好社交平台、工具平台、专业服务平台等各类载体的特性,也要借助AI的数据分析、智能匹配、自动化处理能力,打破传统运营中的信息壁垒、效率瓶颈和资源错配。具体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实践:

 

一、用“AI+社交平台”重构传播逻辑,从“广撒网”到“精准触达”

     社交平台(微信生态、抖音、B站、微博等)是社会团体触达公众的主阵地,AI时代的传播需跳出“内容自嗨”,转向“用户需求驱动”的精准传播。

    内容生产:AI降低创作门槛,适配平台特性

不同平台的用户偏好差异显著:微信公众号适合深度图文,抖音侧重15-60秒短视频,B站需要“知识+情感”的中长内容,微博依赖热点话题互动。社会团体可借助AI工具拆解平台规律:用ChatGPT生成不同风格的文案初稿(如给老年人看的社区服务通知用口语化表达,给年轻人看的公益倡导用网感话术);用AI视频工具(如剪映的AI脚本生成、智影的数字人播报)快速制作适配抖音的短剧情视频(如志愿者服务故事)、B站的科普动画(如“如何正确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甚至通过AI分析历史爆款内容的标签(如“真实”“反差”“实用”),反向指导内容创作方向,避免盲目投入。

用户洞察:AI画像助力“千人千面”传播

基于平台后台数据(如微信的用户画像、抖音的兴趣标签),结合AI数据分析工具(如百度指数、新榜有数),可精准定位目标群体的特征:比如某环保社团发现抖音上关注“垃圾分类”的用户中,25-35岁宝妈占比60%,且多活跃于晚8-10点,便可针对性制作“宝妈带娃做垃圾分类”的场景化视频,并在该时段投放;若发现微博上“流浪动物救助”的讨论集中在高校区域,可联合高校社团发起#校园流浪动物关爱计划#话题,用AI生成各地高校的本地化海报(自动替换校名、地址),提升参与感。

互动升级:AI客服+社群运营,沉淀核心用户

AI chatbot(如微信小程序的智能客服、抖音的自动回复)解决高频咨询(如“如何报名志愿者”“捐赠物资流程”),释放人力聚焦复杂需求;同时,通过AI分析社群互动数据(如微信群聊中的关键词频率),识别核心用户(如频繁参与讨论的志愿者、持续捐赠的爱心人士),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如给资深志愿者推送进阶培训通知,给捐赠人发送项目进展专属报告),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二、用“AI+专业服务平台”打通资源链路,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匹配”

    公益众筹平台、志愿对接平台、行业协作平台等专业服务平台,是社会团体获取资源(资金、人力、合作)的关键枢纽,AI可让资源对接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资金募集:AI优化众筹策略,提升转化效率

在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等众筹平台,AI可帮助社会团体精准设计筹款方案:通过分析平台历史数据(如同类项目的捐赠峰值时段、用户捐赠金额分布),预测最佳上线时间(如发现“99公益日”期间10-12点是捐赠高峰,可集中在此时段推送筹款链接);用AI生成个性化劝募文案(针对年轻用户强调“1元参与”的低门槛,针对企业用户突出“社会责任背书”);甚至通过AI模拟不同筹款目标(如10vs20万)的达成概率,避免目标过高导致失败。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部分平台已接入)实现资金流向的AI自动追溯,向捐赠人实时推送“每笔钱的用途”(如“您捐赠的50元已用于购买3份留守儿童的营养餐”),增强信任度。

志愿者对接:AI匹配“技能-需求”,提升服务效能

志愿北京、中国志愿服务网等平台已逐步接入AI匹配功能,社会团体可主动上传服务需求的“技能标签”(如“社区养老服务需具备医疗护理资质”“乡村支教需有教师资格证+3年经验”),AI会自动筛选平台上符合标签的志愿者,并结合地理位置、服务时间偏好进行匹配——比如某社区需要周末的家电维修志愿者,AI可快速定位3公里内、周末有空且标注“家电维修”技能的志愿者,避免传统“发通知-报名-筛选”的低效流程。此外,用AI分析志愿者的服务数据(如服务时长、反馈评分),对高适配志愿者发放“星级认证”,激励长期参与。

跨机构协作:AI打破信息壁垒,形成服务网络

行业协作平台(如公益组织资源对接群、区域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官网)可借助AI构建“需求-资源”数据库:比如某社区发现“独居老人送餐需求激增”,通过平台上传需求后,AI可自动匹配周边有“餐饮配送”能力的企业、有“送餐志愿者”储备的公益组织,甚至联动美团等生活服务平台的“社区团购”骑手资源,形成“企业供餐+志愿者配送+平台调度”的协作链条。这种基于AI的实时匹配,能避免“重复服务”或“服务空白”,让社会团体从“单打独斗”转向“网络协同”。

 

三、用“AI+工具平台”升级服务场景,从“线下依赖”到“线上线下融合”

    办公协作平台(飞书、钉钉)、低代码开发平台(简道云、氚云)、数据管理平台等工具类平台,可帮助社会团体将服务从“线下单点”扩展为“线上线下联动”的数字化场景,AI则能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可持续性。

   服务落地:AI驱动的“个性化服务包”

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如残疾人的就业帮扶、困境儿童的教育支持),可通过低代码平台搭建轻量化小程序,结合AI实现“需求评估-服务匹配-效果跟踪”闭环。例如:某助残社团开发“就业帮扶小程序”,残疾人在线填写技能、意向岗位后,AI自动生成“能力评估报告”,并匹配平台入驻企业的岗位需求(如将“擅长手工”的残疾人推荐给文创企业);后续通过AI跟踪其就业后的薪资变化、企业反馈,动态调整帮扶策略(如补充职业技能培训)。对于老年群体,可简化操作流程,用微信公众号的“语音交互”功能(AI语音识别)替代文字输入,让老人通过“说话”即可申请助浴、理发等服务


数据化管理:AI沉淀服务数据,反哺服务优化

用飞书、钉钉的AI功能整合项目数据:比如将志愿者服务记录、受助对象反馈、资金使用明细等数据接入平台,AI自动生成月度/季度报告(如“本季度社区服务中,70%的投诉集中在‘响应速度慢’”),帮助社团发现问题(如需增加应急志愿者储备);通过数据看板实时监测服务覆盖情况(如“某街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覆盖率仅30%”),及时调整资源投入。对于长期项目(如乡村教育振兴),AI可分析历年数据(如学生成绩变化、教师留存率),预测未来需求(如“明年该地区需新增2名英语教师”),让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规划”。

特殊场景延伸:AI拓展服务边界

针对偏远地区、行动不便群体等“线下服务难触达”的场景,可借助元宇宙、直播等平台,结合AI实现服务延伸。例如:某教育类社团在B站开设“AI虚拟课堂”,用数字人教师(AI驱动)为乡村学生直播授课,同时通过AI分析学生的课堂互动数据(如答题正确率、专注度),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在元宇宙平台举办“公益慈善展”,让无法线下参与的捐赠人通过虚拟形象“逛展”,直观了解项目成果(如AI生成的3D模型展示“捐赠的图书馆如何改变村庄”),增强沉浸式体验。

 

四、用“AI+舆情平台”强化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

 

互联网平台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可能因信息传播快、碎片化引发风险(如负面舆情、数据安全问题),AI可帮助社会团体提前识别并化解风险。

 

舆情监测:AI实时捕捉“潜在风险点”

通过AI舆情工具(如清博舆情、识微商情)监测全网(微信、微博、抖音、新闻客户端)关于自身的讨论:比如某公益社团发现“志愿者态度生硬”的负面评论在本地论坛扩散,AI可快速定位评论来源(某社区服务点)、影响范围(已被5个本地群转发),社团可第一时间联系该社区,核实情况并公开回应,避免舆情发酵。对于行业性风险(如“公益组织财务不透明”的普遍质疑),AI可分析舆情趋势,提前通过平台发布“财务公示流程”“第三方审计报告”等内容,主动引导公众认知。

 数据安全:AI守护“敏感信息”

社会团体在互联网平台上会积累大量敏感数据(如受助对象的身份证号、家庭情况,捐赠人的银行卡信息),需用AI数据安全工具(如数据脱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比如在存储时自动隐藏身份证号的中间6位,在传输时通过AI加密技术防止泄露;同时,AI可实时监测平台的异常操作(如异地登录下载数据),自动触发预警,保障数据合规。

 

五、用“AI+新兴平台”探索创新场景,从“传统模式”到“前沿布局”

 

AI时代的互联网平台还在不断演化(如元宇宙、AIGC社区、Web3.0应用),社会团体可主动探索这些新兴平台的潜力,吸引年轻群体、拓展服务边界。

 

元宇宙公益:打造“沉浸式参与场景”

在百度希壤、网易瑶台等元宇宙平台搭建“虚拟公益空间”:比如设立“留守儿童梦想馆”,用户可通过虚拟形象“捐赠”虚拟礼物(如书籍、文具),这些虚拟礼物会按比例兑换为真实物资;举办“线上公益跑”,用户在元宇宙中跑步的里程可转化为企业捐赠的善款,让公益参与从“捐款”扩展为“互动体验”,吸引Z世代群体。

AIGC社区:发动公众共创服务方案

在小红书、知乎等内容社区,发起“AIGC公益创意大赛”:比如邀请用户用AI绘画工具设计“社区无障碍设施改造方案”,用AI文案工具撰写“反家暴宣传标语”,优秀作品可由社团落地实施。这种“公众共创”模式既能收集创新思路,也能让更多人通过创作参与公益,扩大社会影响力。

 

综上,AI时代社会团体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核心逻辑是:以“用户需求”为起点,以“AI技术”为工具,以“平台特性”为载体,让传播更精准、资源更高效、服务更深度、管理更智能。关键不在于追求“高大上”的技术,而在于结合自身使命(如社区服务、行业赋能、公益倡导),找到“平台功能+AI能力+组织需求”的契合点——哪怕只是用微信小程序的AI客服解决了咨询效率问题,或是用抖音的AI数据分析优化了一条短视频,都是在互联网时代迈出的有效一步。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