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拓宽管理视野,明确组织本质 德鲁克强调管理不仅限于企业,而是所有现代社会机构的“管理器官”,志愿服务组织也不例外。这意味着管理者需跳出“志愿服务=纯粹奉献”的单一认知,正视组织作为社会机构的系统性——需对资源(人力、资金、社会信任等)进行科学调配,明确使命与目标,通过结构化管理让公益价值落地。例如,清晰界定志愿者的权责、规范项目流程,避免因“非盈利”属性忽视管理的专业性。 2. 聚焦“责任”核心,锚定价值导向 德鲁克将“责任”作为管理学科的核心,这对志愿服务组织尤为关键。这类组织的存在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公共价值为目标,管理者需将“责任”贯穿始终:对服务对象负责(确保服务真实有效)、对志愿者负责(提供成长与支持)、对捐赠方负责(透明使用资源)、对社会负责(传递正向价值观)。这种责任导向能避免组织陷入形式化公益或资源滥用,保持行动的道德性与公信力。 3. 重视“人”的维度,弱化“控制”思维 德鲁克提到“我讨厌管理别人”,折射出其对传统“管控式”管理的反思,更强调通过赋能、激发个体价值来实现组织目标。志愿服务组织的核心资源是志愿者(多为自愿参与、缺乏强制约束),管理者需摒弃“指挥-服从”模式,转而关注如何通过明确意义(让志愿者理解工作的社会价值)、提供支持(技能培训、情感关怀)、赋予自主权(鼓励创新服务方式),激发其内在动力。这本质上是通过尊重“人”的主体性,实现组织与个体的共同成长。 4. 融合“道德规范”与“经营逻辑” 德鲁克关注公共与私有机构的“道德规范经营”,对志愿服务组织而言,即要平衡公益初心与可持续运营。管理者需认识到:有效的公益不仅需要善意,更需要“经营思维”——合理规划项目成本、评估服务影响力、建立可持续的资源链接模式(如企业合作、社区支持),但这一切需以不违背组织使命和道德底线为前提(如不接受与使命冲突的捐赠、不夸大服务成效)。 综上,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者可从德鲁克思想中汲取的核心是:以“责任”为轴心,以“人”为根本,用专业管理方法激活组织效能,同时坚守社会价值与道德准则,让公益从“热情驱动”走向“系统驱动”,实现更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