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收看了河南社会工作与课堂强基课程,本期由杨威威
爨宏涛老师分享的“人在情景中--社会工作视角下困境群体的适应机制与案例分享” 作为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可围绕“理解理论内核—拆解案例逻辑—落地实践方法—深化反思践行”四层逻辑,将“人在环境中”思路植入志愿服务实务,实现从“单一专业服务”到“系统环境介入”的升级。 一、从“案例中的‘人在环境中’”切入:学会“看见人+看见环境”,校准服务视角 志愿者需先通过分享案例,掌握“人在环境中”的核心——困境群体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个人问题”,而是“个人特质与环境互动失衡”的结果,打破“只解决人、不改变环境”的服务惯性。 拆解案例中的“人”与“环境”关联:例如案例中困境儿童的“厌学问题”,不仅要看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个人特质,更要挖掘环境因素(如家庭监护缺失、学校融入困难、社区缺乏课后支持); 迁移至自身服务:在开展助学志愿服务时,不再仅为孩子补课(解决“人”的问题),而是先调研其家庭沟通模式、学校师生关系、社区资源可及性,明确“环境”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为后续服务定方向。 二、吃透“作为理论的‘人在环境中’”:用理论搭建专业服务框架,强化服务逻辑 志愿者需深入理解理论的核心要素——个体行为受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社区、政策等)多维度环境影响,将其转化为自身专业服务的“分析框架”,避免服务碎片化。 结合自身专业建立“人-环境”分析清单: 若为医学专业志愿者,服务慢性病老人时,清单可包含“个人(健康认知、用药习惯)—家庭(照护能力、饮食结构)—社区(就医便利性、健康讲座覆盖)—政策(医保报销范围)”; 若为教育专业志愿者,服务流动儿童时,清单可包含“个人(学习基础、心理适应)—家庭(家长教育理念、语言沟通)—学校(教材衔接、同伴关系)—社区(课后托管资源)”; 用框架诊断问题:服务中先通过清单排查“人”与“环境”的失衡点,例如发现老人“不按时服药”,不是简单归因为“个人不配合”,而是排查是否因“社区缺送药服务(环境)”或“看不懂药盒说明(个人+环境信息差)”。 三、实践层面:用“人在环境中”设计“个人-环境双介入”服务,提升服务实效 志愿者需跳出“只针对个体提供专业服务”的局限,围绕“改善环境互动”设计服务,让专业能力同时作用于“人”和“环境”,形成服务闭环。 1. 针对“人”:用专业知识赋能个体,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医学专业志愿者:面对社区慢性病老人,除了提供健康监测(专业服务),还需教老人“如何向社区卫生站反馈用药需求”“如何使用线上医保查询工具”,提升老人与医疗环境的互动能力; 心理专业志愿者:为困境家庭青少年做心理疏导(专业服务)时,同步教其“如何与家长高效沟通”“如何参与社区青少年活动建立同伴支持”,帮青少年改善家庭与社区环境的适应状态。 2. 针对“环境”:用专业优势链接/改善环境,为个体创造适配条件 社工专业志愿者:服务独居老人时,除了日常陪伴(专业服务),还可凭借专业知识推动社区建立“独居老人互助小组”(改善社区支持环境),链接商超提供“老人配送服务”(优化社区生活环境); 法律专业志愿者: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专业服务)时,可联合社区整理“务工人员维权流程手册”(改善信息环境),对接劳动部门在社区设“维权咨询点”(优化政策对接环境)。 3. 推动“人-环境互动”:设计促进两者适配的服务场景 教育专业志愿者:服务流动儿童时,组织“社区亲子共读活动”(专业服务),既帮孩子提升阅读能力(赋能人),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改善家庭互动环境),同时联动社区图书馆开放专属借阅权限(优化社区资源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双向适配。 四、思考与践行:建立“反思-迭代”机制,让理论落地更精准 志愿者需在服务后围绕“人在环境中”持续反思,不断优化服务策略,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反思“环境介入是否有效”:例如服务后复盘“为困境家庭链接的社区救助资源,是否真正被家庭使用?未使用的原因是申请流程复杂(环境待优化),还是家庭不知道如何申请(人需进一步赋能)”; 践行“动态调整服务”:根据反思结果迭代服务,例如发现申请流程复杂,可联合社区简化流程;发现家庭不知如何申请,可增加“资源申请指导”环节; 深化“专业与理论融合”:定期梳理“自身专业在‘人-环境’介入中的优势与不足”,例如金融专业志愿者服务低收入家庭时,除了普及理财知识(赋能人),还可探索如何链接“低门槛普惠金融产品”(改善环境),让专业价值在“人-环境”维度更充分发挥。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