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曾胜泉《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指南》的核心观点,结合当前网络舆情环境的特点,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可从中获得以下关键启发: 一、强化舆情意识,构建“主动防御”体系 舆情风险常态化认知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全民共振”特性,碎片化传播使负面舆情具备“突发、敏感、多变”的特点。志愿服务组织需摒弃“舆情与己无关”的误区,将舆情管理纳入日常运营,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如利用舆情工具实时跟踪社交媒体动态),避免陷入“鸵鸟策略”或“沉默陷阱”。 舆情作为改进工作的“镜子” 曾胜泉强调舆情本质是民意的“晴雨表”,应视为改进服务的契机而非单纯危机。志愿服务组织需通过舆情反馈洞察公众诉求(如对透明度、效率的质疑),推动服务优化。 二、遵循科学应对原则,提升响应效能 “黄金四小时”响应机制 突发事件舆情需遵循“迅速及时”原则,在信息扩散初期抢占话语权。志愿服务组织应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在舆情发酵前发布权威信息,避免谣言滋生。例如天津港爆炸事件因回应迟缓引发次生舆情,即是反面教材。 公开透明与情感共鸣并重 信息真实性优先:拒绝“封堵回避”或“欺骗隐瞒”,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同步发布事件进展,确保口径统一。 情感化沟通:回应需体现人文关怀,如哈尔滨火灾通报过度强调领导而忽略牺牲战士细节,引发公众反感,警示组织需平衡事实传递与情感共鸣。 三、精准把握公众心理,定制沟通策略 理解网民心态复杂性 曾胜泉在《网络舆情应对技巧》中剖析的五类社会心态(仇官仇富、不信任、民族主义等)同样适用于志愿服务场景。例如: 弱势心态:公众易将个体困境转化为群体叙事,志愿服务组织需通过共情式回应(如承认问题、承诺改进)缓解对立情绪。 不信任心态:若回应模糊或滞后,公众可能转向自媒体寻求信息,加剧信任危机。组织需通过第三方权威背书(如合作机构、受益者证言)增强公信力。 差异化引导策略 针对不同舆情类型(如捐赠纠纷、项目执行失误)定制回应方案: 事实性争议:快速提供数据、流程证据; 情感性诉求:通过负责人道歉、志愿者现身说法建立情感连接。 四、完善机制建设,实现长效治理 组织架构专业化 设立舆情应对小组,成员涵盖公关、法律、项目执行等部门,明确分工并定期演练。参考政府“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建立从监测到评估的闭环流程。 动态评估与迭代 每次舆情处置后需进行复盘,评估回应速度、公众情绪变化、媒体传播效果等指标,持续优化预案。例如引入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通过量化考核提升效能。 五、善用新媒体工具,构建舆论引导矩阵 借力“政务新媒体”平台 志愿服务组织可联动地方政府头条号、公益平台等大流量渠道,扩大权威信息覆盖面。例如通过政务头条号精准推送灾后救援进展,覆盖特定区域受众。 创新传播形式 采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展示项目实况,破除“黑箱”质疑。例如在突发事件现场通过直播发布救援动态,成为“可靠信源”,抑制谣言传播。 六、强化能力培训,培育“舆情免疫力” 领导者媒介素养提升 组织负责人需掌握“议题设置”能力,通过主动释放关键信息(如项目审计报告、受助者访谈)引导舆论焦点,避免陷入被动回应。定期开展模拟新闻发布会、舆情沙盘推演等培训,提升临场应变能力。 志愿者全员意识培养 将舆情基础课程纳入志愿者培训,强调个人言行与组织形象的关联性。例如规范社交媒体发言,避免个体失误引发组织声誉风险。 结语:从“危机应对”到“信任共建” 志愿服务组织需跳出“灭火式”应对逻辑,将舆情管理视为构建公众信任的长效工程: 短期:通过快速响应、透明沟通控制事态; 长期:以持续改进服务、深化公众参与(如开放项目监督渠道)积累社会资本,使组织在舆情浪潮中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引领”。正如曾胜泉所言:“舆情研究的价值在于经世致用”,唯有将舆情转化为治理能力提升的契机,方能实现组织与社会的共赢。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