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善读书院】锦上花-3|让专业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让服务对象获得更贴合自身需求的 ...

2025-9-9 06:20 |原作者: 郑东启 | 评论: 0|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摘要: 童敏老师提出的“深度需求评估是精准服务的前提,规划是知识落地的保障”理念,能有效解决有专业知识志愿者“知识用不对、服务不精准”的核心问题,推动其从“有专业”向“会服务”转化,实现专业价值与服务效能的双 ...



童敏老师提出的“深度需求评估是精准服务的前提,规划是知识落地的保障”理念,能有效解决有专业知识志愿者“知识用不对、服务不精准”的核心问题,推动其从“有专业”向“会服务”转化,实现专业价值与服务效能的双重提升。

 

一、以“深度需求评估”破局:让专业知识“对准”服务对象真需求

     童敏老师强调“需求评估不是简单问卷,而是走进服务对象生活的动态过程”,这一理念可引导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跳出“理论惯性”,精准捕捉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避免专业知识与实际脱节。

 

1. 打破“专业预设”,用“多元方法”挖需求

部分志愿者因具备专业知识,易提前用“专业视角”定义需求(如心理专业志愿者见服务对象沉默,就预设为“心理问题”)。根据童敏理念,需通过“多元评估法”矫正这一偏差:

    倾听优先:引导志愿者先“闭嘴听”再“开口用专业”,例如教育专业志愿者为困境儿童服务时,先花1-2周倾听孩子的兴趣、烦恼、家庭互动模式,而非直接制定辅导计划;

场景嵌入:鼓励志愿者走进服务对象的生活场景(如陪独居老人买菜、看孩子写作业),观察其真实困境,比如医学专业志愿者发现社区老人“不愿测血压”,并非不重视健康,而是“怕麻烦、怕查出问题”,后续服务就从“上门测血压+唠家常”切入,而非单纯讲健康知识;

多方印证:结合服务对象本人、家属、社区工作者等多方反馈评估需求,避免“单一信息误判”,例如法律专业志愿者协助家暴受害者时,除倾听受害者诉求,还需了解社区支持情况、家庭关系背景,确保后续法律帮助贴合其实际处境。

 

2. 区分“需求层次”,让专业知识“分层适配”

童敏老师指出“需求有生存、情感、发展等不同层次,服务需按优先级匹配”,这可帮助志愿者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让专业知识精准对接核心需求:

先解决“生存层需求”,再用专业提质量:如志愿者团队中有经济、心理专业背景者,为困境家庭服务时,需先由经济专业志愿者协助申请救助金(生存需求),再由心理专业志愿者介入疏导情绪(情感需求),而非先开展“心理辅导”;

不忽视“隐性需求”,用专业补盲区:例如老年护理专业志愿者为社区老人服务,除满足“日常护理”(显性需求),还需通过观察发现“怕孤独、想社交”的隐性需求,后续设计“护理+兴趣小组”活动,让专业护理知识与情感需求结合,提升服务效果。

 

二、以“精准服务规划”落地:让专业知识“有序”转化为服务行动

    童敏老师强调“服务规划不是‘纸上方案’,而是‘可落地、可调整’的行动路线”,这一理念可帮助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将“零散专业知识”转化为“系统服务”,避免“想到哪做到哪”。

 

1. 紧扣“需求目标”,让专业知识“靶向发力”

规划的核心是“需求→目标→专业方法”的闭环,引导志愿者避免“为用专业而用专业”,确保每一步服务都围绕需求展开:

定“具体目标”:将模糊需求转化为可实现的小目标,例如心理专业志愿者为焦虑的高中生服务,目标不是“解决焦虑”,而是“1个月内帮助学生掌握2种情绪调节技巧,考试焦虑评分下降20%”;

配“专业方法”:根据目标匹配对应专业知识,避免“专业错配”,例如目标是“提升困境儿童阅读能力”,教育专业志愿者就用“分级阅读指导”而非“心理疏导”,若目标是“改善儿童自卑情绪”,再叠加心理专业的“优势视角鼓励法”;

设“评估节点”:规划中明确“服务效果检查时间”,例如每2周回顾一次目标达成情况,若发现“专业方法没用对”(如法律专业志愿者讲法条太晦涩,服务对象听不懂),及时调整为“案例讲解+通俗解读”。

 

2. 整合“专业资源”,让不同专业知识“协同发力”

    童敏老师提出“精准规划需考虑‘专业互补’,避免单打独斗”,这可帮助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形成合力,让服务更全面:

按“需求链条”搭专业组合:针对“困境儿童成长”需求,规划时可让教育专业志愿者负责学业辅导、心理专业志愿者负责情绪支持、社工专业志愿者链接家庭资源,形成“辅导+支持+资源”的专业闭环;

明确“专业边界”,避免“越界服务”:引导志愿者在规划中清晰自身专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例如医学专业志愿者可给社区老人做健康评估,但不能“开药方”,需对接社区医院资源,确保服务合规且精准。

 

三、以“动态调整”保障:让专业知识“跟着需求变”

    童敏老师强调“需求会变,规划不能一成不变”,这一理念可帮助志愿者避免“方案僵化”,让专业知识始终贴合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

定期“复盘需求”:每1-2个月重新评估服务对象需求,例如就业专业志愿者发现服务对象从“找工作”变为“想提升岗位技能”,就及时将服务从“简历指导”调整为“职业技能培训对接”;

灵活“优化方案”:允许志愿者根据实际情况微调规划,例如英语专业志愿者为社区老人教英语,发现老人“记不住单词”,就从“背单词”调整为“学日常口语+唱英文老歌”,让专业知识更适配服务对象的接受能力。

    通过童敏老师“深度需求评估与精准服务规划”理念的赋能,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能摆脱“专业知识用不活”的困境,实现“需求找得准、方案定得细、服务做得实”,既让专业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也让服务对象获得更贴合自身需求的帮助,最终成为“精准服务的践行者”。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