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指南》,筑牢舆情收集防线 在信息传播高速化、多元化的当下,舆情收集对于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意义重大。曾胜泉所著的《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指南》中的舆情收集指南,从舆情收集机构、渠道、手段和环节四个关键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系统且实用的指导,助力我们在舆情应对中抢占先机。
一、打造专业舆情收集机构 舆情收集机构是舆情收集工作的核心主体。专业的舆情收集机构应具备多领域专业人才,涵盖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背景。例如,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既需要医学专业人员提供专业解读,也需要传播学专家制定传播策略。机构内部需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像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工作要分工明确,以保障工作流程高效运转。同时,机构还应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数据安全保障、人员培训与考核等制度,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 二、拓展多元舆情收集渠道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指南》强调要广泛拓展舆情收集渠道。传统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具有权威性和深度报道的优势,在突发事件中能传递官方信息和专业解读。社交媒体平台,像微博、微信、抖音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是民众表达观点和情绪的重要阵地。以微博为例,热点话题和实时讨论能让我们迅速掌握舆情动态。网络论坛和社区也是不容忽视的渠道,不同群体在这些平台上分享观点,如数码产品论坛上关于产品质量突发事件的讨论,能为企业提供精准的舆情信息。此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对于了解政策动态和行业舆情有着关键作用。 三、善用丰富舆情收集手段 在舆情收集手段上,可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关键词搜索与监控是基础手段,通过设定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关键词,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持续搜索,能及时发现相关舆情。社交媒体监测利用平台的API接口或第三方工具,实时获取用户发布的内容、评论等信息,深入分析公众情绪和观点。网络爬虫技术能快速抓取互联网上各大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的信息,提高数据收集效率,但需注意数据的去重、清洗和分析。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如识微商情监测系统,集成多种监测手段,提供全网监测、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等功能,能大大提升舆情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人工监测则凭借专业舆情分析师的经验和洞察力,对复杂舆情进行深入解读,与技术手段相互补充。 四、把控关键舆情收集环节 舆情收集环节的把控决定了收集到的信息质量。在收集前,要明确收集目的,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确定所需收集的舆情信息类型,同时制定科学的收集计划,规划好收集渠道、手段和时间节点。收集过程中,要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对来源不明、真实性存疑的信息要谨慎核实。收集完成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按照事件发展阶段、公众观点倾向等维度进行梳理,为后续的舆情研判和应对提供有力支持。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