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视角研读秦瑞胜、蒋广究、张楠妹老师的分享,可围绕“概念边界的清晰度、协同逻辑的完整性、专业志愿者角色的深度”三个核心维度展开,既肯定“专业+热忱”协同的价值,也需警惕实践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与落地漏洞。 一、对“概念回顾”的批判:需强化“专业志愿者”的独特界定,避免与普通志愿者、社工混淆 分享中提及“志愿者与社工”的概念回顾,但从“专业志愿者”的视角看,现有概念界定存在“模糊地带”,可能导致实践中角色定位混乱: 批判点1:未明确“专业志愿者”与普通志愿者的核心差异 分享若仅以“有热忱”定义普通志愿者、“有专业”定义社工,易忽略“专业志愿者”的特殊性——他们既非“纯热忱驱动”的普通志愿者,也非“职业身份、全流程负责”的社工,而是“以特定专业能力响应精准需求”的群体(如医学专业志愿者、法律专业志愿者)。若概念上不单独界定,可能导致实践中“将专业志愿者等同于普通志愿者调用”,浪费其专业价值,或“要求专业志愿者承担社工的职业责任”,超出其服务边界。 批判点2:未厘清三者的权责边界 概念回顾若仅区分“志愿者与社工”,未明确“专业志愿者”在其中的权责范围,可能引发协同矛盾:例如,当服务需专业操作(如为困境老人做健康评估),是由社工主导、专业志愿者辅助,还是专业志愿者主导、社工提供支持?若概念中无清晰划分,易出现“社工因缺乏专业能力不敢管,专业志愿者因无明确权责不愿担”的推诿,反而降低服务效率。 二、对“渊源梳理”的批判:需补充“协同矛盾的历史脉络”,避免过度强调“和谐”而弱化问题意识 分享将社工与志愿者的渊源描述为“从青梅竹马到相濡以沫”,这种偏向“正向叙事”的梳理,可能掩盖两者协同中曾出现的、且至今仍存在的核心矛盾,不利于实践中提前规避风险: 批判点1:忽略“热忱与专业的冲突史” 渊源梳理中若未提及“早期协同中,普通志愿者的‘热忱过剩’与社工的‘专业控制’曾产生矛盾”(如志愿者凭热情擅自为服务对象承诺资源,社工需后续弥补专业漏洞),则难以凸显“专业志愿者出现的必要性”——专业志愿者的“专业能力”本质是“平衡热忱与专业的桥梁”,若跳过矛盾史,易让听众误以为“协同天然和谐”,忽视对“专业志愿者精准匹配需求”的重视。 批判点2:未关联“社会需求变化对渊源的影响” 渊源梳理若仅停留在“两者关系的演变”,未结合“社会需求从‘泛化服务’到‘精准服务’的转变”(如过去需大量志愿者做物资分发,现在需专业志愿者做心理疏导、政策解读),则无法解释“为何现在必须强调专业志愿者的价值”。这种“脱离需求变化的渊源梳理”,可能导致实践中仍沿用“传统协同模式”,难以适配当下“专业化、精准化”的社会需求。 三、对“协同增效指南”的批判:需完善“专业志愿者的价值实现路径”,避免“重协同形式、轻专业落地” 分享核心的“专业与热忱协同指南”,若未围绕“专业志愿者”设计具体、可落地的操作逻辑,易陷入“理念美好但实践空泛”的困境,需从三个维度批判其完整性: 批判点1:未提供“专业志愿者的精准招募与评估标准” 指南若仅强调“招募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但未明确“如何评估其专业能力与需求的匹配度”,易导致“专业错配”——例如,招募“医学专业志愿者”服务慢性病老人,却未区分其是“外科专业”还是“全科/老年医学专业”,最终专业能力无法落地。同时,若缺乏“专业志愿者的持续评估机制”(如服务后反馈其专业服务的有效性),可能导致“专业能力退化”或“不符合需求的专业志愿者长期参与”。 批判点2:未解决“社工与专业志愿者的专业权责冲突” 指南若仅倡导“协同增效”,但未明确“当社工的专业判断与专业志愿者的专业建议冲突时,如何决策”,易引发实践矛盾:例如,社工从“案主自决”角度建议服务对象自主选择救助方式,而法律专业志愿者从“风险规避”角度建议指定方案,若无明确的冲突解决机制,协同会陷入僵局。这种“回避冲突的指南”,本质是未真正尊重“专业志愿者的专业话语权”,仍可能将其置于“辅助者”而非“平等协同者”的位置。 批判点3:未提及“专业志愿者的支持体系建设” 指南若只强调“专业志愿者需贡献专业能力”,却未提及“如何为其提供专业支持”(如为医学专业志愿者提供“社工服务伦理培训”,避免其因不懂服务边界而侵权;为法律专业志愿者提供“当地政策更新解读”,确保其专业建议时效性),易导致“专业志愿者的专业能力无法适配社工服务场景”,最终沦为“有专业但用不上”的尴尬境地。同时,若缺乏“专业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如专业服务认证、跨领域学习机会),仅靠“热忱”难以维持其长期参与,违背“让善意更有力量”的初衷。 四、核心批判结论:协同的关键是“激活专业志愿者的‘专业主体性’”,而非仅强调“配合社工” 分享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出“专业与热忱协同”,但从批判视角看,其需进一步突破“社工主导、志愿者配合”的传统思维,真正将“专业志愿者”视为“平等的专业协同伙伴”: 需在概念上明确“专业志愿者是‘需求-专业’的精准连接器”,既不替代社工的职业功能,也不依附于普通志愿者的热忱; 需在协同指南中加入“专业志愿者的专业话语权保障机制”“专业错配的纠错机制”“专业支持与激励机制”,避免“专业”沦为口号; 需在渊源梳理中补充“需求驱动下,专业志愿者如何推动社工服务升级”的案例,让“协同”不仅是“社工引导志愿者”,更是“专业志愿者与社工相互赋能”,最终实现“让善意更有力量”的落地——毕竟,社会需求的复杂性,既需要社工的“全流程专业统筹”,也需要专业志愿者的“精准专业支撑”,两者缺一不可,且需平等协同。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