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会服务与公益营销领域的资深专家郑硕在福建省公益传播班上,就“公益营销的志愿服务与资源破圈”主题进行了深入分享,为公益机构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实操策略。 郑硕老师指出,随着年轻一代成为社会主力军,他们对品牌的认知和选择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个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时代,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传统大品牌,而是更倾向于支持有特色、有态度的小型公益项目。 “拥抱青年,即是拥抱未来”,郑硕强调,公益机构必须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去重新定义品牌,机构领导则需严把政治关、法律关和安全关。 在志愿服务方面,郑硕老师提出,公益项目应思考如何帮助支持者实现情感价值和社交价值,让他们因参与公益而变得“更酷”“更有谈资”。 他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年轻人打王者荣耀、玩盲盒等行为,与长辈的社交活动在本质上无异,都是时代性的社交与情感需求。 因此,公益项目应设计更多具有社交属性的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并分享。 叙事传播是公益营销中的关键环节。 郑硕分享了“ordinary miracle”(平凡奇迹)的叙事理念,即通过讲述“落魄者变成英雄”的故事,展现坚持与努力后的成功珍贵。 他以某机构治沙经验分享为例,说明改变叙事逻辑,先讲失败再展现成功和模式升级,能更有效地触动公众心弦。 品牌传播方面,郑硕强调了平台策略与受众细分的重要性。 他指出,公益机构需深刻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和信息接收偏好,将合适的内容通过合适的平台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例如,通过儿童阅读后的感悟画画并在城市举办画展,同时借助微博、小红书等媒体平台分享,成功实现了从“受益者圈层”到“支持者圈层”的跨越。 资源破圈方面,郑硕提出了多元化筹款和政府合作的重要性。 他强调,公益机构不能将生存发展的希望仅寄托于单一资金来源,而应通过项目活动本身转化为可持续的筹款场景,如义卖艺术衍生品、举办付费公益文化活动等。 同时,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将项目价值“翻译”成政府能理解且需要的语言,展示项目如何服务于国家宏观战略,从而获得政府的稳定资源支持。 此外,郑硕老师还提醒公益机构注重品牌保护和法律意识。他指出,品牌是机构公信力和生命线的保障,必须进行系统的商标注册,明确核心项目名称及标识的所有权。同时,在所有合作协议中明确知识产权条款,做到权责明晰。 此次分享会为公益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和策略指导,助力公益营销在志愿服务与资源破圈的道路上实现创新突破。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