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
有效的管理者专注于贡献。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管理工具的使用
专注于贡献让管理者超越自己的专业领域、自己有限的技能、自己的部门,把注意力投向整个组织的绩效,投向组织的外部(组织的成果只存在于组织的外部)。
专注贡献的管理者,会提高所有共事者的眼光和标准。
追求贡献就是负责人地追求有效性。
光有政策没有用,我的贡献是要确保政策真正得到执行。
专注于做出贡献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只要做到这一点,他就能有贡献。
一个人要想成为管理者,也就是承担起做出贡献的责任,他就必须关心自己的“产品”(即知识)的可用性。
心得: 结合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中的金句,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者可从“自我定位、专才赋能、组织价值落地”三个维度获得核心感悟,最终回归“以贡献为导向”的管理本质: 一、对“管理者自身需求”的感悟:从“执行者”转向“价值创造者” 德鲁克强调“有效的管理者专注于贡献”,这颠覆了志愿服务中常见的“重活动、轻价值”思维——管理者的核心需求,不应是“完成多少场志愿活动”,而应是“我的工作能为组织、服务对象、志愿者创造什么实际价值”。 对组织:不再局限于“管流程、盯考勤”,而是思考“如何通过我的决策,让组织资源(如志愿者、合作方)聚焦到核心服务领域(如老年助餐、儿童支教),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比如推动“每月1次社区助老”升级为“定制化老年健康陪伴”,让组织成果在外部(服务对象的生活改变中)显现。 对自身成长:“专注贡献”倒逼管理者突破“专业局限”——即便擅长活动策划,也需主动了解服务对象需求(如走访独居老人)、对接外部资源(如联动社区医院),让自己的工作始终指向“组织的外部成果”,而非“内部流程的顺畅”。 二、对“让专才有效学习”的感悟:以“贡献目标”驱动学习,而非“技能灌输” 德鲁克提到“知识工作者专注于贡献就能有贡献”“关心知识的可用性”,对应到志愿服务中的“专才”(如擅长心理疏导的志愿者、懂新媒体运营的骨干),其有效学习的核心是“让知识服务于‘贡献’,而非单纯积累技能”。 学习方向聚焦“贡献需求”:若组织需通过新媒体扩大“乡村儿童阅读”品牌影响力,对新媒体专才的学习引导,就不应是“泛学短视频剪辑”,而是“学习‘如何用真实支教故事制作视频,吸引更多人捐赠图书’”,让学习目标直接对接“组织的外部成果”。 学习成果落地于“共事价值”:根据“专注贡献能提高共事者标准”,可让专才在学习后带动团队——比如心理疏导专才学习“老年心理沟通技巧”后,开展小型分享会,教其他志愿者如何与老人有效交流,既让专才的知识“可用”,也提升整个团队的服务能力,形成“贡献→学习→再贡献”的闭环。 三、对“志愿服务管理本质”的终极感悟:“贡献”是检验管理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所有金句最终指向“负责任地追求有效性”,这对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者的核心启示是: 1.拒绝“形式化管理”:“光有政策没有用”——即便制定了“志愿者培训制度”,若培训内容不能让志愿者更好地服务对象(如学了急救却用不到),就是无效管理;管理者的核心贡献,是“确保政策落地为实际价值”,比如跟踪培训后志愿者的服务反馈,调整培训内容。 2.以“外部成果”校准管理动作:志愿服务的价值不在“内部做得多好”(如活动报道多、志愿者人数多),而在“外部改变多大”(如老人孤独感减少、儿童阅读量提升)。管理者需始终将注意力投向“组织外部”,比如定期收集服务对象的反馈,用“是否带来了真实改变”,判断自己的工作、团队的努力是否属于“有效贡献”。 3.让“贡献”成为组织共识:管理者自身践行“专注贡献”,会潜移默化影响团队——当管理者主动走访服务对象、为对接资源奔波时,志愿者也会更关注“自己的服务能给他人带来什么”,而非“完成服务时长”,最终让“追求贡献”成为整个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这才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