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社会工作云课堂中,袁小川老师结合新乡实践经验讲解的“未成年人检察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为具备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明晰了未成年人志愿服务领域的开展方向,其内容兼具实践指导性与理论参考价值。 课程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的梳理逻辑清晰,实践探索的三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递进性。从最初聚焦专业分工的五大志愿服务团队,到联动司法机关、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并依托“小荷工作室”延伸职能的第二阶段,再到覆盖法律教育、个案辅导等多元服务的第三阶段,展现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从单一服务向系统协同的发展脉络,也为志愿者提供了从专项参与到综合服务的实践路径参考。 现行模式通过“监督、沟通、抚慰、教育、见证”五大功能,结合五大志愿服务方向,辅以案例分析与成果展示,让志愿者能直观理解服务落地方式。案例与成果的呈现,不仅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更明确了不同服务模块的操作重点,帮助志愿者快速对接实际需求,提升服务的精准性。 课程直面当前实践中的四大困境,资金保障单一、服务标准细化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挑战、协同机制未理顺,这些问题精准指出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志愿服务推进中的核心阻碍,为后续优化方向提供了明确靶向。而提出的三大发展路径--把握司法社工专业职能定位、构建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化赋能社会工作,则针对性地回应了困境,为志愿者团队与相关机构制定改进方案提供了清晰框架。 课程最终指向的“建立既体现司法权威又充满人文关怀,既注重个别矫治又强调社会预防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目标,既符合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也为志愿者开展服务提供了价值遵循,推动志愿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融入体系建设”转变,助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的完善与落地。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