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遵循《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指南》中媒体服务的四个核心方面,可按以下关键要点执行: 1. 善待媒体:建立基础信任 核心是将媒体视为“信息传递伙伴”而非对立面,保障其合法采访权利。 主动告知事件基本信息(如时间、地点、初步处置进展),避免“无可奉告”式回应。 为媒体提供必要工作支持,如指定信息对接人、协调采访场地,减少其获取信息的阻碍。 面对负面提问时保持耐心,不回避、不推诿,以客观态度回应,避免激化矛盾。 2. 现场管理:规范秩序,把控信息出口 核心是通过有序管理,避免现场信息混乱或失实传播。 设立专属采访区域,与事件核心处置区、群众聚集区物理隔离,确保采访不干扰救援或处置工作。 明确现场信息发布“唯一出口”,由指定发言人统一对外回应,禁止工作人员随意接受采访、发表个人观点。 - 对现场媒体记者进行登记,掌握其所属机构、联系方式,便于后续信息同步和沟通。 3. 应对采访:精准回应,控制传播方向 核心是“有准备、讲策略”,避免因回应不当引发舆情次生灾害。 提前梳理高频问题(如事件原因、伤亡情况、处置措施、后续安排),准备简洁、准确的回应口径,避免模糊表述(如“大概”“可能”)。 遵循“不说假话、不说空话、不越权说话”原则:不清楚的信息可说明“正在核实,将及时通报”,不猜测;不承诺超出职责范围的内容(如“一定赔偿”)。 面对尖锐提问时,不被情绪带偏,可先承接问题核心(如“您关注的是XX问题,这也是我们重点处置的方向”),再给出实际进展,避免回避或反驳。 4. 处好关系:长期维护,而非临时应对 核心是通过日常和事件后的持续沟通,建立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机制。 事件处置后,主动向媒体通报最终结果、整改措施等,形成“信息闭环”,体现负责任态度。 日常可通过座谈会、信息通报会等形式,与主流媒体保持沟通,让媒体了解工作常态,减少突发事件时的信息差。 尊重媒体的监督职能,对媒体报道的问题,不急于辩解,先核实;确有问题的及时整改并反馈,对报道偏差的可友好沟通纠正,避免对立。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