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千策悦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让长处富有成效之用人所长(P.92-114)

2025-10-11 09:33 |原作者: 郑东启 | 评论: 0|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摘要: 金句:共学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让长处富有成效之用人所长,作为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者有哪些触动有效的管理者会让长处富有成效众人的长处才是真正的机会所在。让长处富有成效是组织独特的目的组织的任务 ...


金句:

共学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让长处富有成效之用人所长作为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者有哪些触动

 

有效的管理者会让长处富有成效

 

众人的长处才是真正的机会所在。

 

让长处富有成效是组织独特的目的

 

组织的任务就是把个人的长处变成构件,组合在一起去取得绩效

 

管理者要让长处富有成效,碰到挑战的第一个领域就是用人。

 

世上没有“能人”这回事,“能在哪里”才是关键所在

 

“躺在这里的人,知道怎样找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为他工作”--安德鲁·卡内基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下属的职责是去的绩效,而不是取悦上级

 

这些伟人如斯尚且如此,我等凡人就更不用说了

 

专注长处就是要求去的绩效

 

任何一个职位,如果连续挫败了两三个人,而他们在之前的职位都干得很出色,那就必须认定这是一个常人无法胜任的职位,必须重新设计

 

知识工作者的第一份工作,要能让他同时检验自己及其供职的组织

 

真正对工作充满热情并取得成果的,是那些能力得到使用并受到挑战的人

 

我们能衡量,只有绩效。我们应该衡量的,也只有绩效

 

良好品格和正直本身并不足以成事,但缺少他们会搞砸一切。

 

职位空缺时,只提拔那个已经用绩效证明最合适这个职位的人,者必须成为用人的铁律

 

在这个知识工作的时代,用人所长对管理着自己及其供职的组织取得有效性至关重要,对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和整个社会也同样至关重要

心得:

作为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者,共学彼得·德鲁克关于“让长处富有成效之用人所长”的理念后,我深刻体会到以下触动与启示,这些思考不仅关乎组织效能,更关乎如何让善意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社会价值。

 

一、重新定义“人才观”:从“寻找全才”到“激活专长”

德鲁克指出“世上没有‘能人’这回事,‘能在哪里’才是关键”,这彻底颠覆了传统对“完美志愿者”的幻想。在志愿服务中,成员往往来自不同背景,能力差异显著。例如:

一个擅长数据分析的志愿者,可能不擅长公众演讲;

一个沟通力强的成员,可能对项目策划缺乏经验。

管理者需摒弃“补短板”思维,转而聚焦“放大长处”。例如,在组织一场社区环保活动时,可让数据分析能力强的成员负责效果评估,沟通力强的成员负责居民动员,而非强行要求所有人掌握全部技能。正如卡内基所言:“躺在这里的人,知道怎样找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为他工作”,管理者应成为“长处组合者”,而非“短板修补工”。

 

二、职位设计:从“因人设岗”到“因长处设岗”

德鲁克强调:“任何一个职位,如果连续挫败了两三个人,而他们在之前的职位都干得很出色,那就必须认定这是一个常人无法胜任的职位,必须重新设计。”这一观点对志愿服务组织尤为重要。例如:

某助老项目的“外联专员”岗位若连续三位成员均表现不佳,可能并非成员能力不足,而是岗位需求(如频繁应酬)与成员特质(如内向性格)不匹配;

教育扶贫项目的“课程设计师”岗位若长期空缺,可能需调整为“课程协助员”,降低专业门槛,吸引更多志愿者参与。

管理者需定期审视岗位设计,确保职责与成员长处高度契合。例如,将“活动策划”拆分为“创意设计”“资源协调”“执行跟进”等细分岗位,让擅长创意的成员专注内容,擅长协调的成员对接资源,从而提升整体效能。

 

三、绩效导向:从“情感驱动”到“结果驱动”

德鲁克直言:“我们能衡量,只有绩效。我们应该衡量的,也只有绩效。”志愿服务常被贴上“无私奉献”的标签,但德鲁克提醒:若缺乏绩效标准,善意可能沦为低效甚至无效的努力。例如:

某社区图书馆志愿服务若仅统计服务时长,而未跟踪读者借阅量、满意度等指标,则无法证明价值;

某环保宣传活动若未评估参与者行为改变(如垃圾分类率提升),则属于“自嗨式”服务。

管理者需建立可量化的绩效指标,如服务对象满意度、问题解决率、项目影响力等,并将结果反馈给成员。例如,在助老服务中,可通过“老人健康指标改善”“家属反馈评分”等维度评估绩效,让成员明确“何为有效贡献”,从而激发持续动力。

 

四、用人铁律:从“资历优先”到“绩效优先”

德鲁克提出:“职位空缺时,只提拔那个已经用绩效证明最合适这个职位的人,者必须成为用人的铁律。”在志愿服务组织中,这一原则尤为重要。例如:

某项目负责人岗位空缺时,若仅因某成员服务年限长而提拔,可能忽视其实际管理能力;

若另一成员在过往项目中多次带领团队达成目标,即使资历较浅,也应优先考虑。

管理者需打破“论资排辈”思维,以绩效为核心选拔人才。例如,在志愿者晋升中,可设立“项目贡献奖”“创新突破奖”等绩效导向的荣誉,让成员看到“实干者得认可”的明确路径,从而形成“以绩效论英雄”的组织文化。

 

五、激发热情:从“任务分配”到“挑战赋能”

德鲁克指出:“真正对工作充满热情并取得成果的,是那些能力得到使用并受到挑战的人。”在志愿服务中,成员往往不追求物质回报,但需要“被需要”的成就感和“能成长”的空间。例如:

一个擅长写作的志愿者,若长期被安排做重复性录入工作,可能逐渐失去热情;

若赋予其撰写项目报告、策划宣传内容的任务,并给予专业指导,则能激发其创造力。

管理者需为成员提供“能力匹配+适度挑战”的任务。例如,在新志愿者入职时,可通过“试岗期”让其尝试不同岗位,找到“能力与兴趣的交集点”;对于资深志愿者,可设计“导师制”“项目负责人”等角色,赋予其更多责任与自主权。

 

六、品格底线:从“信任放任”到“德才兼备”

德鲁克提醒:“良好品格和正直本身并不足以成事,但缺少他们会搞砸一切。”在志愿服务中,成员的品格直接影响组织公信力。例如:

若某财务志愿者缺乏诚信,可能挪用善款;

若某项目负责人缺乏责任感,可能拖延进度、敷衍了事。

管理者需在招募和晋升中严守品格底线。例如,在志愿者注册环节增加“背景调查”“诚信承诺”等流程;在团队建设中融入“价值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强化“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实践启示:从理论到行动的转化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启示可归纳为三点:

以长处为锚:聚焦成员核心能力,避免“平均用力”;

以绩效为尺:用结果证明价值,而非依赖“努力”或“资历”;

以挑战为梯:让成员在“能力边界”处成长,而非停留于舒适区。

 

具体行动建议:

每月与成员进行“长处复盘”,调整岗位分工;

每季度发布“绩效白皮书”,公开项目成果与成员贡献;

每年设立“长处创新奖”,鼓励成员提出基于自身优势的改进方案。

最终,志愿服务组织的成功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通过有效管理,让每个成员的长处转化为社会价值”。这或许正是德鲁克思想给予管理者最深刻的触动:管理不是控制,而是激发;不是弥补,而是放大。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