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头雁计划中,赵若杉老师主讲的“拓展自我 开拓思维”课程,围绕思维的本质、形成机制及实践应用展开系统讲解,为打破思维局限、提升认知层次提供了科学路径。 一、思维与思维方式:认知世界的底层逻辑 课程开篇点明,思维是人类高级认识活动,是对新信息与既有知识经验的复杂处理过程,涵盖分析、综合、比较等多种操作。而思维方式作为个体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与方法,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与行动。例如,面对农产品滞销问题,有人以传统思维聚焦线下渠道促销,有人则用创新思维探索直播带货、社群团购等新路径,这正是思维方式差异带来的不同解决方案。 二、思维形成的影响因素:情境与感官的交织作用 1.脉络情境的染色效应 课程指出,背景信息会为当下情境“染色”,影响我们的认知。一般情绪基调、早期判断形成的偏见,以及下意识的思想感觉,共同构成思维的“底色”。例如,曾因某次失败的合作经历形成偏见,后续面对新的合作机会时,可能会下意识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会干扰理性决策。 2.感官知觉的信息输入 五官(眼、耳、鼻、舌、身)作为信息接收的第一关口,为思维提供原始素材。“我看到农产品的色泽”“我听到市场反馈的声音”等具体感知,是思维加工的基础。但感官知觉具有局限性,如视觉错觉、听觉误差等,这要求我们对感知信息保持批判性思考。 三、思维加工的核心环节:从解读到行动的完整链条 1.解读与解释:赋予信息意义 在获取感官信息后,我们通过“我判断”“我认为”等方式进行解读,这一过程融入了个人价值观、知识储备与经验。比如,面对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有人判断其成本过高、风险大,有人则认为是提升生产效率的机遇,不同解读导致不同的态度与决策。 2.感觉与感受:情绪驱动的思维反馈 思维加工会引发正向或负向的情绪感受。当认同某种方案时,会产生“喜欢”“舒服”等积极情绪;反之则出现“不喜欢”“距离感”。这些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后续的思维判断,如过度的负面情绪可能导致思维僵化,错过潜在机会。 3.核对与沟通:修正思维偏差 课程强调“核对”的重要性,即与他人交流验证想法。由于思维无绝对对错,只有观点异同,通过开放对话,能发现自身视角盲区。例如在合作社项目策划中,团队成员通过信息共享与观点碰撞,整合出更全面的方案。 4.意图与行动:思维的实践转化 思维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行动中。从“我想做”的意图萌发,到“我将做”的具体行动,需要克服拖延、畏难等心理障碍。例如计划开展特色农产品线上营销,需将想法拆解为选品、搭建平台、制定推广策略等具体步骤并执行。 四、思维拓展的实践启示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思维的局限性往往源于信息茧房与固化视角。未来可通过跨领域学习、主动接触多元观点、复盘反思行动结果等方式,打破思维定式。在农业实践中,当遇到品牌建设、产业升级等难题时,要善用课程中的思维分析框架,从情境溯源、感官验证、多维解读等环节入手,开拓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赵若杉老师的课程不仅揭示了思维的运作规律,更提供了可落地的思维拓展方法,为个人成长与实践创新注入了认知动能。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