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善读书院】课程笔记︱邵振华:志愿者团队的运行与发展

2025-6-24 14:56 |原作者: 志愿者 | 评论: 0|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摘要: 【本文转载于言几社推文】课程笔记|志愿者团队的运行与发展爱德研究发展 言几社 2025年06月24日 14:15 江苏 【赋能社工的十二堂课】赋能成长相互成就提醒:本篇内容为爱德基金会《赋能社工的十二堂课》公益项目线上 ...



【本文转载于言几社推文】



课程笔记|志愿者团队的运行与发展

爱德研究发展 言几社 2025年06月24日 14:15 江苏

【赋能社工的十二堂课】

赋能成长

相互成就

提醒:本篇内容为爱德基金会《赋能社工的十二堂课》公益项目线上课程笔记。特此整理,便于参与课程学习的伙伴们回顾学习。笔记内容未经讲师校正、确认,望周知。

致谢:

课程主持志愿者:钱建 

笔记整理志愿者:张明琛 

推文编辑志愿者:黄丽婷

01

课程摘要

本次线上课程于2025年6月6日下午进行,课程邀请邵振华老师作了题为《志愿者团队的运行与发展》的授课,课程包括志愿者团队的运行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等内容。

02

课程要点

一、志愿者团队运行中的常见困难

二、志愿者团队的运行

三、志愿者团队的发展

四、总结与建议

五、课程互动与问题交流

03具体内容

一、志愿者团队运行中的常见困难

 (一)志愿者流动性大。许多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具有短期性,可能是一时兴起的兴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或者是为了达成某个短期的个人目标。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志愿者就容易流失,导致团队人员不稳定。

(二)资源调配困难

志愿团队在运作过程中,常常面临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在不同项目或活动中调配的难题。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确保每个项目都能顺利开展,是团队运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社会认知偏见

在一些地区或领域,社会对志愿服务存在误解和偏见。有人认为志愿服务是 “低层次” 的工作,也有人将其视为 “作秀” 行为。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不仅影响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也给团队的发展带来了阻碍。

二、志愿者团队的运行

(一)志愿者的属性

第一属性:自愿性。自愿性是志愿者长期支持机构的前提。只有当志愿者出于内心的意愿参与服务时,他们才会更投入、更持久地为团队贡献力量。以下通过三个场景来进一步说明非自愿参与的情况:

▪ 场景一:某社区为提升整体形象,规定居民每月必须参与一定时长的社区服务活动,如环境清洁、邻里互助等,否则将限制其享受社区福利,如停车优惠、活动场地使用等。

居民老李因不愿失去这些福利,尽管个人时间紧张,还是被迫参与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内心十分抵触。这种被迫参与的方式违背了志愿者的自愿属性,难以让志愿者真正投入到服务中。

▪ 场景二:有一个学生妈妈,她最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但是每次志愿服务结束后,都会和负责人沟通,希望能够把服务时间和证书写上自己孩子的名字。

该妈妈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自愿为他人服务的初心,而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这也不符合志愿者自愿性的本质。

▪ 场景三:小赵的好友小陈是一名热心的志愿者,经常邀请他一起参加志愿活动。

起初小赵碍于情面偶尔参加,但随着小陈参与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为了维持这段友谊,小赵不得不频繁跟随参与,尽管他对这些活动并不感兴趣,甚至因此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休闲计划,内心十分抗拒。

小赵的参与是出于对朋友的情面,而非自己真正的意愿,这种情况下,他很难在志愿服务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

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动机是多样的,罗伯特・A・斯特宾斯的志愿者动机理论对这些动机进行了归纳:

▪ 利他主义:志愿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以服务他人、改善社会状况为主要目标。

▪ 自我实现: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 社交需求:借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人际关系,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

▪ 技能提升:期望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个人的发展打下基础。

▪ 心理满足:在服务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自豪感和满足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 社会认同:希望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 信仰驱动:可能受到宗教信仰或某种信念的驱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践行自己的信仰和信念。

▪ 企业文化:企业鼓励员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员工在企业的推动下参与服务,以提升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 政策驱动:政府或学校为了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奖励措施,吸引人们参与志愿活动。

▪ 逃避现实:部分志愿者可能因为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等原因,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暂时逃离现实生活,寻求心理上的放松。

(三)机构与志愿者的关系认知误区

机构应该转变对志愿者的态度,从 “使用” 志愿者的模式转变为 “服务” 志愿者。机构要关注志愿者的需求和感受,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志愿者在服务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尊重。

▪ 误区一:认为志愿者只需出力,无需专业技能。

▪ 误区二:将志愿者视为廉价劳动力,忽视其感受和权益。

▪ 误区三:觉得志愿者只需活动当天到场,无需前期沟通。

(四)志愿者的角色

志愿者在社会服务中扮演着多种重要角色:

▪ 社会问题的洞察者:能够敏锐地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 服务对象需求的发现者: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为提供精准的服务奠定基础。

▪ 志愿服务的执行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将服务落到实处。

▪ 志愿精神的传播者和引领者:通过自己的行动,向社会传播志愿精神,引领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

(五)志愿者长期参与的核心驱动力

▪ 志愿力:志愿者为社会服务的愿力。例如,苏州某社区的志愿者队伍,早中晚各一小时在社区内进行巡逻,风雨无阻。

▪ 志愿力的构建:志愿力的形成需要愿景、使命、价值观的支撑,并且要做到知行合一。机构要明确自己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并让志愿者认同和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志愿力,让他们长期坚持参与志愿服务。

三、志愿者团队的发展

志愿团队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理念的发展、人员的发展、专业的发展。

(一)理念的发展

志愿团队管理与发展的认知误区:

▪ 志愿者工作着力点误区:将志愿者工作简单等同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只注重活动的数量和规模,而忽视了志愿者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这样会导致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不足,难以持续发展。

▪ 志愿者团队发展观误区:盲目追求志愿者队伍的数量扩张,忽视了志愿者的质量和团队的整体发展。这会使志愿者团队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有效的服务合力,影响团队的服务效果。

▪ 志愿团队资金万能误区:很多志愿团队认为团队的发展只要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就能成功,忽视了团队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团队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项目的创新性和适应性等。只注重资金而忽视其他方面,会导致团队发展不平衡,难以实现长远目标。

(二)人员的发展(志愿团队孵化体系)

1. 招募与选拔

▪ 四要素:目标、要求、计划、宣传。

在招募志愿者时,首先要明确招募的目标,即招募什么样的志愿者,他们需要承担什么任务。然后确定招募的要求,如年龄、技能、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接着制定详细的招募计划,包括招募的时间、渠道、流程等。最后通过有效的宣传手段,吸引更多符合要求的人报名参加

▪ 思考:有能力的人是培养出来的还是选拔出来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需要将选拔和培养相结合,既要选拔有潜力的人,又要通过培训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能力。

2. 运用与晋升

需要晋级制度:合理的晋级制度可以激励志愿者积极参与服务,提升自身能力。例如:

▪ 某直播志愿者团队晋升体系:从原爱心人士/志愿者开始,经过试用直播志愿者(考勤与考核)、实习直播志愿者(培训、考勤、考试、评估)、正式直播志愿者(即协会官方主播,需关注GMV、季度考核、违规率等),逐步晋升为专业直播志愿者。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培训内容,确保志愿者的能力不断提升。

▪ 某志愿团队晋升流程为:爱心人士→实习志愿者→正式志愿者→会员志愿者→骨干志愿者→副队长→队长(项目负责人)。

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职责和要求,志愿者通过不断努力和提升自己,实现职业发展。

3. 培育与赋能

通过培训增强志愿者的志愿精神与志愿力,不同阶段志愿者有不同培训内容:

▪ 爱心人士:接受志愿意识共识培训、协会理念共识培训等,让他们初步了解志愿服务和团队文化。

 

▪ 实习志愿者:除了基础培训外,还需参加志愿者通识培训、项目执行培训等,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

▪ 正式志愿者:进行志愿视野培训、对应胜任力培训等,拓展他们的视野和专业能力。

▪ 会员志愿者:学习会员权益培训、项目全周期管理培训等,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团队管理。

▪ 骨干志愿者:接受领导力及责任管理培训等,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

▪ 队长/副队:重点学习机构介绍、战略规划等内容,提升他们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4. 去留与激励

● 退出机制的三种情形:

▪ 公告开除:如志愿者违反禁令或法律,为了维护团队的形象和纪律,对其进行公告开除。

▪ 自然退出:超过 18 个月未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视为自然退出团队。

▪ 审核退出:志愿者主动申请退出时,经过审核后办理退出手续。

● 激励机制的三种方式:

▪ 支持激励:提供补贴、交通补助、工作餐等福利,减轻志愿者的经济负担;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内容等,为志愿者提供服务证明;

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志愿者的隐私及人身安全;为志愿者提供实习、就业等机会,帮助志愿者实现职业发展。

▪ 精神激励:定期举行表彰大会,颁发荣誉证书、奖品等,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和鼓励;

建立完善的志愿者评价体系,对志愿者的建立完善的志愿者评价体系,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让志愿者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实现更多社会价值;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志愿者的需求和意见,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支持;组织丰富多样的团队建设活动,增进志愿者之间的友谊和团队凝聚力。

▪ 物质激励:发放小礼品等,对志愿者的付出表示感谢。

 

(三)专业的发展

强调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对志愿者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团队要注重志愿者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总结与建议

(一)解决志愿者管理困难的建议

● 针对志愿者流失

▪ 分析流失原因:了解志愿者流失的具体原因,如工作压力大、缺乏成长空间、团队氛围不好等。

▪ 改善管理和服务环境:根据流失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管理和服务环境,如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等。

▪ 加强情感关怀:关心志愿者的生活和工作,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温暖。

▪ 提供发展机会:建立晋升体系,为志愿者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在团队中的发展前景。例如,志愿者因缺乏成长空间流失,可建立晋升体系,让他们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职位和能力。

● 解决志愿者积极性不高

▪ 优化激励机制:根据志愿者的需求,调整激励方式,如增加物质奖励、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等。

▪ 丰富活动形式:设计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满足不同志愿者的兴趣和需求。

▪ 增加志愿者自主性:让志愿者参与活动策划和组织,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让志愿者参与活动策划,他们会更有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积极性。

● 应对志愿者管理成本高

▪ 合理规划资源:对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避免浪费。

▪ 利用信息技术:使用志愿者管理软件等信息技术工具,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 寻求社会支持:积极与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合作,寻求资金和资源支持,减轻团队的经济负担。

(二)关注志愿者的奉献与价值

志愿者的奉献是团队发展的重要支撑,团队要充分认可志愿者的价值,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解决志愿者团队发展中的问题,推动团队持续健康发展。

五、课堂互动与问题交流

(一)大家在志愿者团队的运行与发展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鼓励学员分享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如志愿者招募困难、团队管理混乱等,并组织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二)如何理解志愿者团队管理或者志愿团队发展?

引导学员从团队的目标、结构、人员管理等方面阐述对志愿者团队管理和发展的理解,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三)如何把好的志愿者留下来?

让学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如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共同探讨留住优秀志愿者的策略。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志愿者 开封志愿者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