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于言几社推文】 课程笔记|从社区场景到资源破圈:社会组织筹款的“需求-价值-传播”三阶模型爱德研究发展 言几社 2025年06月24日 14:15 江苏 【赋能社工的十二堂课】 赋能成长 相互成就
提醒 :本篇内容为爱德基金会《赋能社工的十二堂课》公益项目线上课程笔记。特此整理,便于参与课程学习的伙伴们回顾学习。笔记内容未经讲师校正、确认,望周知。 致谢 : 课程主持:张明琛 笔记整理:钱建 推文编辑:黄丽婷
01课程摘要 本次课程主讲老师分享的主题为《从社区场景到资源破圈:社会组织筹款的“需求-价值-传播”三阶模型》。项目的设计、筹款等各环节,都涉及到社区场景问题,从实际社区场景出发,根据需求、内容可以举一反三。 02课程要点
1.筹款的趋势 2.筹款的现状痛点 3.“需求-价值-传播”三阶模型 4.行动工具箱与本地化适配 03具体内容
一、筹款趋势 (一)筹款和筹款目的 何为筹款?筹款就是聚沙成塔,合力解决社会问题,让好事持续不断发生。 1.筹款是找粮草,没“粮草”,再好的想法也是空谈,很多事情可能都做不成; 2.筹款是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 3.通过筹款做项目,也是补足社会服务的短板,给不同社会角落送点光,更有利社会的和谐稳定; 4.筹款是让“想要做好事”的人,有个靠谱的出口; 5.有了筹款就要细水长流,让好事可以一直持续干下去。 (二)筹款趋势的发展 1、过去情况 筹款依托刷脸、关系,依赖机构负责人和核心骨干的个人、社会关系;对捐赠人缺乏完善的告知机制,善款使用透明度较低;筹款方式单一,较为被动。 2、现在状况 人人可捐,公众筹款觉醒,互联网平台崛起,互联网筹款成为主阵地;价值重构:从“卖惨”到价值证明,讲故事要有参与感、呈现度;“月捐”形式的活动更为火爆;捐款的透明度成为底线,社会组织属于非营利的,应该是专业、公开透明、可信任的。 3、预测未来 筹资不再是“要钱”,而是“共建美好社会的价值共创”。AI时代全面开启 ,AI技术也早已进入相关公益领域,尤其一些头部的社会机构、慈善机构都在做这方面探索: (1)科技赋能,精准高效。可以用AI当作筹款的一个军师(工具),用人工智能分析服务对象需要、设置社区场景等。 (2)深度链接,社群为王。我们所在社区的社群,包括商铺商家、普通居民群体,还包括该社区出去偶尔回来的一些乡贤、外出创业者(企业家能人)等,重视在这类群体中的倡导。 (3)跨界融合,创新玩法。公益可以和商业品牌联名买产品募捐,或者是跟游戏结合游戏类的一些公益任务。 (4)深耕本地,社区生根。所有的需求都是在解决社区的共性问题。 (5)专业致胜,优胜劣汰。以前的筹款是坚持靠热情,现在则需要高度专业化的人才,专业人才需要懂传播,又要懂心理,还要懂数据,懂金融,这样筹款效率也会更高。 二、筹款的现状痛点 (一)筹款现状的痛点存在 1、卷成麻花,钱难要 筹款市场基本现状是僧多粥少,抢破头,爱心也看PK。 2、信任像玻璃,一碰就碎 透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3、渠道热闹,转化惨淡 拍视频、写文案、投广告都要钱,但存在“烧钱换流量,可能还赔本”的风险。 4、成本压不住,活下去都难 筹款也要先花钱。 5、人才难留 人才是机构发展的关键,想实现专业化,必须有专业人才。 6、故事讲得老,不契合年轻一代的兴趣点 筹款要了解捐赠对象画像群体,要了解其兴趣价值所在。 7、项目同质化 如何创新项目设计需要付出很多心力。 (二)针对筹款现状痛点可以采取的措施 1、透明到牙齿 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晒账单、晒进展(比如短视频拍采购过程)重建信任。整个服务过程中,可用短视频方式,给到捐款人群,让他们知道他们捐赠的钱确实花出了效果,让捐主知道他捐的这笔钱花的值。 2、死磕特色,培养铁粉 找准一个细分领域深耕(比如“专帮盲人跑马拉松”),做到极致,让人记住你。 3、抱团取暖 小组织联合筹款、共享资源,做到抱团取暖。在一片区域,都可以做困境老人服务或者困境儿童服务,我们要生成一个筹款的项目,筹集一些资金服务于这些困难人群,基于共性,我们可以联合同样规模大小的相关社会组织。 4、科技减负 学会善用低成本数字化工具,节约人工成本。 三、需求-价值-传播 (一)项目社区场景化的核心目标 真正挖出居民愿意“掏钱”的痛点,而非自嗨式设计项目。自嗨式的设计,是我们认为他们有这方面的需求、有这方面的意愿,也肯定会为这部分或我们这个项目去掏钱。 要找到痛点,必须要有精准的捐赠人群捐、潜在的捐赠用户愿意去捐。 (二)核心思路“不是挖空心思编故事,而是带放大镜找真痛点” 在上公益项目时,我们必须要有意识,故事不再只是单纯的一个故事,还必须和我们的实际契合,且是高频的痛点。 (三)四大需求 项目一般都会存在四种需求,以一个案例说明。 每天会有5000名学生都需要沿着国道过桥去上学,国道车流量大,无专门人行道,多年累积发生了一些学生的交通伤害事故,修桥就可以解决。从国道过桥,一小时的路程只要两分钟就过了。 第一个显性需求。居民高频抱怨的“生存级痛点”,这个痛点就是平时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发生交通事故,通过收集社区群聊,投诉记录高频关键词;实地蹲点观察行为冲突点(如人车抢道),以这些调查来证实都是显性需求。 第二个是隐性需求。隐性需求相当于行为背后的情感文化渴望,老人可能就觉得这座老桥,在以往岁月,他们每天都会经过,对这个桥是有文化感情、历史认同感的,桥上面曾发生市集、乘凉等以往故事,只是因没有钱修,没有维护,桥变破烂后就被直接封了,导致现在居民他们回去都要绕远路。 另外一个隐性的需求,就是很早或者已经从村里面走出去的那些成功人士(学者名人或企业家等),他们也渴望为乡村家乡做一些贡献。这些隐形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挖掘出来,在后期拓展做执行时,在做捐赠人群的维护时,就可以挖掘出资源来(为家乡建设如修建这座风雨廊桥积极捐款,后来事实证明很成功)。 第三个是伪需求。口头支持但不愿意行动的需求。我们不能只是看到一部分人都表示有捐款意愿,就把这个项目立项,一定要有深入评估,到底有多少人愿意捐款,没有拒绝、能有个打底的资金预算实数是多少。 第四个是战略性需求。修桥,可能在政府方面民生工程里有资金可以去争取,包括乡村振兴的一些资金都可以去做挖掘,也可以找到三方的一个共赢点。这三方的共赢点,还包括企业,就是企业也可以去拿钱出来赞助去一起来修这座桥。 要评估四个需求,至少要满足两个需求,我们才有真正立项的资本。 (四)传播——整体的路径 1、需求升维:价值构建(资源破圈点) 上面案例我们看到了一个整体,从“交通问题”到“安全、文化、乡愁”的三重价值。第一是安全的问题,是刚需,家长最焦虑的就是孩子出行的安全痛点;第二个就是文化的赋能,他们把这个桥设计为土家族风雨廊桥,就是融入了民族元素,命名“学礼桥”,赋予文化地标的一个意义;第三,这个文化乡愁的绑定,外来务工人员、一些在外能人一些乡贤都在里面,也都把这个需求升级了。 2、动员模式:传播裂变(本地化传播) 动员模式即传播的裂变。筹款项目都要有裂变,只有裂变才能够让项目成倍成倍地去扩大,风雨廊桥就是这样一个项目。 他们也是在平台上发起了子项目,每个村或社区都去认领一部分任务,然后去挖掘潜在的捐赠人群去筹款。 上面也说了隐性需求,很多在外地打工或者从村里出去的乡贤、企业家等成功人士,都希望为村里做贡献,但一直没有机会。通过发起项目募捐,也正好给了他们去捐赠、去为家乡做好事这样一个平台。 3、技术赋能:低门槛+高透明 风雨廊桥这个项目就是一个依托技术的赋能,做到了低门槛,高透明。 这个项目依托湖北慈善总会的幸福家园春收互助平台做筹款。在中华慈善总会,整体做了一个单独的筹款互助小平台,所有的社区村都可以在平台上认领并筹款,平台可以为项目提供展示、电子证书等一站式服务。 四、行动工具箱与本地化适配
(一)筹款行动工具箱——表格与模板工具 1、痛点-方案-价值提炼表 明确本地的具体问题和痛点,解决方案及给捐赠者、社区带来的具体好处,价值要明确和本地化。 2、“一句话故事”模板 用最精炼、最感人的一句话概括项目和为什么需要支持,要融入本地元素、方言词汇或俗语。例如“帮农村修好烂泥路,老表赶集不再‘打赤脚’(摔跤)”,直击问题所在,核心痛点能够一句话表达出来。 3、可视化素材模板 设计统一但灵活的素材模板(照片、短视频脚本、海报),方便快捷填充本地内容。学会使用拍短视或照片,直接形象表达需求,比文字表格更具视觉冲击力(拍视频时要注重真实人物和场景的出现,避免摆拍)。 (二)筹款行动工具箱——潜在捐赠者分析和触达工具 本地捐赠者画像清单 1、个人 本地乡贤、在外成功人士、普通居民、学生家长、特定社群等,这些都可以尝试做一个画像清单。 2、企业/商户 企业、商户、龙头企业,龙头大企业开始,如大企业挖掘不了,可先从中小企业商户(餐馆、超市、汽修店、合作社农村家庭农场等)先开始。 3、政府/事业单位 相关职能部门(民政、教育、卫健等)、学校、医院、村/居委会等。 4、基金会 是否有关注本地一些议题的区域性或专项基金会,比如一个乡村要做饮用水相关的项目,看一下是否有基金会专门做农村净化水一类的公益项目,如果匹配项目需求,可以尝试申请这些基金会项目。 5、本地信息渠道地图 包括线上和线下。线上即本地最具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信群(小区群、行业群、老乡群等各种的群)等;线下即本地集市、庙会、红白喜事聚集点、社区公告栏、村委会/居委会宣传栏、小卖部/茶馆、广场舞聚集地、本地报纸/广播电视站台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地方,项目人员要有这样的场景地图。 (三)筹款行动工具箱——筹款活动与策略工具 1、线下活动 (1)社区义卖/市集 可以选择本地人流量大的赶集日或节庆日,融入本地特色小吃、表演,动员本地居民捐赠闲置物品或手工艺品等。 (2)公益讲座/沙龙 做分享时,能够切入一些居民关心的问题,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健康等主题。 (3)“公益+”本地活动 结合本地特色活动,如端午节的龙舟赛、庙会、村晚等,设置公益摊位或发起定向募捐等。 (4)“扫街”拜访本地商户 制定简易拜访话术和方案(如小额月捐、活动赞助、物质捐赠),挖掘或发现商户的需求、可能性。 2、线上活动:社交媒体传播 用于线上活动传播的社交媒体可以是本地的活跃微信群、公众号、抖音号等,传播的内容必须高度本地化(本地故事、本地面孔、本地语言),转发时可以借助本地的关键意见消费者、热心的广场舞领队、小卖部老板等重要资源。 3、关系型筹款 (1)“关键人”拜访清单与策略 识别本地有影响力的人物(乡贤、村长、族长、商会会长、热心人员等),制定个性化拜访和沟通计划。尊重本地礼仪,带上本地特产;先建立关系,再谈合作;请关键人引荐其他人。 (2)月捐计划本地化推广 设计符合本地经济水平的小额月捐(如10元/月),重点推广渠道是线下熟人推荐和微信群;收款方式要便捷(微信支付为主,考虑部分现金渠道);定期用本地化方式反馈进展(如在村口贴感谢榜、微信群发小视频)。 (3)本地企业、商户的合作/资源置换 提供多种合作选择(赞助活动、员工志愿服务、联合宣传、产品义卖分成等),强调合作如何提升企业在本地社区的形象和影响力,提供具体、可量化的曝光方案等。 (四)筹款行动工具箱——捐赠者管理与反馈工具 1、简易捐赠者信息登记表 信息登记表核心内容要记录捐赠者基本信息、捐赠金额/方式、联系方式(尤其重要)。 2、本地化反馈模板 比如我们机构是做什么的,如有家庭农场,捐赠人可以去兑换时令蔬菜等。 3、短信/微信感谢模板 即时、简短、真诚,可带项目小进展。 4、季度/年度反馈报名模板 图文并茂,重点展示钱花在哪、带来哪些改变(用了谁的照片,解决了谁的问题)。接地气要点:报告语言通俗易懂,多用图片和本地案例;线下报告会结合放电影、广场舞活动进行等。 5、“爱心榜” 在项目所在地(如村口、社区公告栏、机构公众号)定期张贴/公布捐赠者名单(尊重匿名意愿)。爱心榜基于本地化场景,手写会更好,可以让本地一些爱好书法志愿者书写爱心榜,再定期公布捐赠者名单(名单公布一定要获得捐赠人同意)。 6、捐赠者维护活动 组织捐赠者探访项目社区点,参加社区活动、小型答谢茶话会,活动规模小但温馨,强调情感连接。捐赠者的维护活动必须要有,特别是月捐者的维护。 (五)深度本地化适配指南(如何让工具箱“接地气”) 1、深入社区进行调研 调研不止于问卷的本地化,也不止于要泡在社区里,花更多时间参加各种活动,跟他们去熟悉,了解他们关心的是什么、信任谁,信息获取的渠道,消费的习惯,对公益的看法等等。 2、语言与沟通的本地化 项目受益人、影响力评估这些专业术语,对于普通居民来说都要屏蔽掉,所做事情,帮助的详情,效果是怎么样的,都要去做一些本地化的表达。 视觉和故事也要本地化,比如我们宣传材料的设计风格,色彩实用的图片最好是本地实景的人出现,也符合本地的一些特色,不要过于洋气和城市风。 3、策略选择的本地化 有些商户愿意捐钱捐物,有些人愿意捐打印服务(打字店)等,服务也可以算我们筹集的方式。本地宗族文化较强,可以重点拜访族长或在外的宗族能人等。 4、关系网络的本地化构建 关系网络的本地化构建部分,首先要寻找、培育本地的一个代言人,也可以邀请他们作为志愿者的项目顾问或传播大使。 有机会就要嵌入到本地的社群当中,到了所在社区,要知道有哪些有影响力的微信群,小区群、老乡群、兴趣群等。 5、执行细节的本地化 支付方式、活动场地和时间等要考虑到本地的习俗和禁忌,比如颜色、数字等,禁忌需要搞清楚,可以借助本地的关键性人物了解这些情况 6、反馈与透明的本地化呈现 成果要可视化、实物化,不能纸上谈兵,要能够让本地人直接感受到,包括使用电子公告、公共区域粘贴栏等,财务善款使用、项目进展等都可以经常粘贴,也可以在群里发布。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志愿者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