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斯林斯以德鲁克十条教谕,对社会团体管理者(多面临资源有限、成员志愿参与、目标分散等挑战)的有效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具体应用可结合社会团体特性拆解如下: 一、首先,管理你自己 社会团体管理者常面临“多线作战”(协调志愿者、对接资源、执行活动等自我管理管理是基础。核心是明确自身角色边界与优先级:比如清晰区分“管理者”而非“执行者”,避免因“心疼志愿者”而包揽琐事;通过每日/每周目标清单(如“本周完成秋季活动方案初稿+对接2个合作方”)锚定核心任务,避免被突发琐事带偏。 二、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社会团体资源有限,管理者需聚焦核心优势以最大化价值。例如:若擅长“链接资源”,则深耕外联合作(如对接企业赞助、社区支持);若擅长“激发团队”,则专注于志愿者激励与分工协调,将不擅长的事(如设计海报)授权给有特长的成员,避免“事事亲为耗散精力”。 三、以最高效的方式工作(并让别人也这样做) 社会团体成员多为兼职或志愿参与,时间碎片化,效率是关键。管理者需建立“轻量高效”的协作规则:比如用在线表格同步活动进度、用群公告明确分工(谁负责物料、谁对接场地),减少重复沟通;同时通过简短培训(如“5分钟快速写活动总结模板”)教会成员高效方法,避免因“不会做”导致的拖延。 四、数算时间,并让时间算得上数 管理者的时间常被“紧急但低价值”的事(如临时咨询、琐碎协调)占用,需主动规划:用“四象限法”区分事务——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如活动前场地突发问题),固定时间处理“重要不紧急”(如社团年度规划),对“不重要不紧急”(如无意义的闲聊)学会拒绝;定期复盘“时间去向”,比如发现每周花3小时处理重复咨询,可整理“常见问题手册”节省时间。 五、做更好的会议准备 社会团体的会议(如活动策划会、成员沟通会)易沦为“闲聊会”,管理者需提前锚定“会议目标”:会前1天发议题(如“讨论重阳节敬老活动流程”)+ 参会者需提前准备1个具体建议;会中聚焦“决策”(如确定时间/分工),避免发散讨论;会后1小时内发“行动清单”(谁、做什么、截止时间),确保会议有结果。 六、如果做一个决策就够了,不要做一百个 社会团体因“怕得罪人”易陷入“反复讨论”,导致决策低效。管理者需抓住核心矛盾集中决策:比如确定“社区公益课堂”主题时,不必纠结“选3个还是5个课程”,先聚焦“居民最需要的2个”(如儿童作业辅导、老人智能机教学),后续再逐步扩展;对细节(如课堂装饰)授权给执行成员,避免“过度决策”拖慢进度。 七、找到你可以发挥重大而独特的影响 社会团体资源有限,“全面发力”往往效果平平。管理者需聚焦“高价值领域”:比如读书社团,与其每月办1场“泛主题分享会”,不如深耕“青少年阅读引导”(结合社区需求),通过持续输出课程、联动学校,形成“别人替代不了”的影响力,而非分散精力做“样样有、样样浅”的活动。 八、停止做那些你现在不会去启动的事 社会团体可能有“延续多年但低效”的活动(如老成员坚持的“月度茶话会”,但参与度已从30人降至5人),管理者需理性评估:问自己“如果现在从零开始,还会做这件事吗?”若答案是否,果断停掉,将时间/精力转移到新的高潜力项目(如线上读书打卡活动),避免“为了维持而维持”的资源浪费。 九、保持精干 社会团体无需“官僚化结构”,过度分层会拖慢响应速度。建议采用“扁平化架构”:小型社团可仅设3-4个核心角色(活动统筹、外联对接、宣传推广),成员直接向管理者反馈;避免增设“副队长”“干事”等冗余岗位,让沟通链路更短(如志愿者有问题可直接找活动统筹),决策更灵活。 十、有用 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推动社团使命落地”。社会团体管理者需以“是否有用”为标尺:比如策划一场帮扶活动,重点看“是否真正解决了帮扶对象的需求”(如给留守儿童的不仅是物资,还有定期陪伴),而非追求“活动规模多大、媒体是否报道”;定期收集成员/服务对象反馈,调整管理动作,避免“为了管理而管理”的形式主义。 总之,这十条教谕的核心是“聚焦价值、精简动作、激活自己与团队”,社会团体管理者可结合自身场景灵活应用,以有限资源实现最大效能。
在社会团体的管理领域,诸多传统理念侧重于管理他人,然而对于社会团体的管理者而言,管理自己以求有效才是重中之重。 身处社会团体复杂的环境中,管理者的有效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要在组织当中,通过组织的协作与互动才能真正获得 。这意味着管理者不能仅关注内部事务,而要将目光投向组织之外,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契合社会的期望,如此才能为组织赢得认可,实现自身管理的价值。 如今,有效管理者已然成为社会团体发展的关键资源。对那些在社会团体中摸爬滚打多年,面临着发展瓶颈的资深管理者来说,提升管理有效性是突破困境、推动组织迈向新高度的头等要事;而对于初涉社会团体管理领域,满怀热忱却缺乏经验的年轻管理者,掌握有效管理的方法,更是快速适应角色,做出成绩,获得成员信任的关键所在。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