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社工的十二堂课】 赋能成长 相互成就
提醒:本篇内容为爱德基金会《赋能社工的十二堂课》公益项目线上课程笔记。特此整理,便于参与课程学习的伙伴们回顾学习。笔记内容未经讲师校正、确认,望周知。
致谢 课程主持志愿者:黎 宁 笔记整理志愿者:李 晶 推文编辑志愿者:廖成凤
01课程摘要 本次线上课程于2025年7月4日下午进行,课程邀请岳耀蒙老师做了题为《基层社会组织内部治理与专业发展》的分享。课程围绕基层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和专业发展两大维度展开,深入浅出地分享了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的背景和动因、发展之困、破局之道等内容。
02课程要点 1.背景与动因 2.发展之困3.破局之道4.互动答疑 03具体内容 一、社会组织加强内部治理的背景和动因 (一)现实动因1.等级评估 2.社会组织年度“双随机”检查和审计 3.公益慈善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4.社会组织面临生存或发展困境 (二)社会组织的组织化程度:组织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而成的集体/团体。 组织是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精心设计的结构、有意识协调的活动系统,同时又与外部环境保持密切联系的社会实体。 (三)社会组织的定义和分类:社会组织指为实现社会目标、完成社会使命、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组织形式。 从类型看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民非)三种。 从慈善属性看包括慈善组织、非慈善组织两类。 从受益形式看分为公益性组织、互益性组织。 从税法分类看包括非营利组织、其他组织。 社会服务机构(民非)从经营模式看分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民办医院、文化科研机构、社工机构、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 (四)国家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时间线 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004年3月8日,国务院公布《基金会管理条例》 2016年2月6日,国务院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2017年12月27日,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 2018年8月3日,民政部公布《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2018年10月30日,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强化登记审查、严格管理监督、提升登记管理质量。 2019年7月3日,《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列入民政部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 2020年12月7日,民政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 2024年9月25日,民政部 中央社会工作部 农业农村部 市场监管总局 全国工商联《关于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五)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 截至2021年底,我国社会组织数量901870个,比2020年增加了7708个。我国教育领域社会组织有288341个,占社会组织总数量的31.97%;社会服务领域社会组织有137475个,占15.24%。此外,文化领域社会组织76635个,占8.50%;体育领域社会组织60176个,占6.67%;工商服务业领域社会组织53093个,占5.89%;农业及农村发展领域社会组织47467个,占5.26%。另外在卫生、科研、宗教、生态环境、法律、国际组织等领域的社会组织占比4.75%一0.06%不等。(来源:《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六)社会组织发展的导向 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会组织领域改革,走稳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社会组织运行全过程。坚持守正创新、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做到稳中求进、统筹兼顾、分类指导。通过规范登记审查、加强管理服务、依法开展监督、积极鼓励引导、着力解决当前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社会组织规模更加适当、结构更加合理、治理更加有效,推动社会组织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将社区社会组织纳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的整体布局,确保社区社会组织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始终服从服务大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调动社区居民和多方主体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做到需求由群众提出、活动有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更好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积极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短板,以培育发展、能力提升、作用发挥为重点,打造有效工作载体,落实鼓励扶持政策,推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工作重心下沉,细化实化工作措施,保证资源到位,坚持不懈抓好政策落地。
二、当前基层社会组织发展之困 (一)资源之困境 特殊的财政时期。政府购买服务预算压缩、财政收紧、审计趋严。 部门职能改革。社会工作职能:民政or社会工作部。 经费拖欠押付。资金支付拖欠,改变支付规则。 (二)身份之困惑 谁来做社工机构的业务主管单位? 继续做社工机构VS“志愿服务组织”性质被接受? 多头管理困扰 (三)效用之困境 政府购买服务到底有什么用?——财政、第三方评价 社工服务到底有没有用?——第三方评价 社区活动还需要社会组织吗?——购买方或上级领导 (四)管理之困难 内部管理不规范——项目延期、机构亏损、评价不高 不知机构怎么能更好发展——规模扩大、队伍成长、业务拓展 各种风险高——劳资纠纷、税务风险、财务合规 (五)人才之困扰 招人才难、留人才难——招专业背景的难,优秀的考走了? 人员职业发展困局——为什么很难培养出专业人才? 孤独的机构负责人——大家都想做一线,没人愿意做管理? (六)方向之困惑 低偿收费?——向谁收费?为何低偿? 市场化运营?——超范围经营,“戴着镣铐跳舞”? 要不要坚持非营利属性?——自我造血?企业VS社会组织? 做社会企业到底行不行?——社会组织都管不好,能搞好社会企业吗? 如何看到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 “专业壁垒”? 入门0门槛?高替代性?专业效用? 专业壁垒是指特定领域内通过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积累形成的障碍,能够保护从业者地位并限制外界竞争。 其核心在于部分人掌握而另一部分人未能掌握的关键能力,具有排他性、稀缺性等特点,并通过教育、认证等机制强化行业门槛。 社会组织与企业、事业单位相比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专业团队?非营利性?业绩经验?专业效用? 社会组织的专业发展,又称专业成长,是把业务能力发展作为一种连续历程从岗前培训、业务训练,到持续的专业成长,贯穿整个工作生涯。 专业发展的意义:在于强调专业素养的提升,能与时俱进,并趋向专业化,以确保其工作产出的品质。 社会组织可称“专业”的是什么?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社会工作、社区营造、残疾人康复、家政照护、文体艺术、阅读推广、大型活动企划、性教育、托养、助浴、心理咨询、评估、协商议事、居家养老。 如何对社会组织的专业履约能力自我评价? 省委社会工作部拟推动信访、学校、新就业群体、医务等领域社会工作服务试点,你认为所在社工机构是否有能力介入?
如何让外界认可社会组织的效用价值? 重点在规范建设、专业发展、高质量服务三个方面。 三、破局--基层社会组织发展困境之道 (一)重构使命,练内功完善组织内部治理 1.去风险:轻装上阵避免负重前行 存续风险评估,及时止损 追偿化债 法务合规(合同合规、债务纠纷、内部人事制度) 人社合规(劳资纠纷、劳资陷阱) 财务审计风控 反腐风险 2.规范化:提高团队合规意识 治理层:建好用好理监事会:理事实职化、实用化,更换交叉理事,避免关联 管理层: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人事、证章、财务、合同、档案) 业务层:加强服务制度流程管理、项目内控管理、财务管理和档案管理 3.使命聚焦:找准机构的生态位 精准定位社会问题,聚焦某(几)个领域 三问初心:使命、愿景、价值观(做什么、为何做、怎么做) 制定并定时更新机构发展规划(3-5年) 明晰业务范围、业务模式 要学会自我革命(业务模式画布) 4.职业化:不做“草台班子” 管理层要学管理,但不能只懂管理(不需要烧钱,也不需要成为管理大师) 打造职业化团队:因岗用人,避免因人设岗,规划团队职业成长路径 保持适度团队规模:精兵强将,尽量少做劳动密集型团队 适合的管理方式:自我管理+制度管理? 5.专业化:构建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护城河) 明确专业化方向:未必是社工+X,可以是X+社工 培养专业梯队:督导+资深+小白(引才、育才、留才) 确定专业优势:服务成效展示、案例总结、经验研究 专业输出:培训+研究发表 专业发展的路径 1.专业定位 机构使命、业务方向、专业领域、行业地位 2.团队培养 人员遴选、岗位培训、业务专长、分工协作 3.深耕服务 打牢基础、逐步深入、固化标准、建立体系 4.追求品质 品质导向vs指标导向 指标是基础,品质是目标 5.督导支持 自主成长、继续教育、专题研讨、督导支持 6.专业输出 自我复盘、内部经验分享、对外培训、督导社工和志愿者 (二)破圈扩群,强营销拓展组织外部平台 向上管理:持续游说(潜在)购买方,营销组织,增强体制认可度,拓展来源 社会传播:自创“影响力活动”社会倡导,增强行业职业认可度,打破圈层 参加政治:懂体制,争取政治身份(党派、统战、政协、人大),扩朋友圈 参加学术:主动融入,自研课题,行业导师,横向课题,争取专业话语权 (三)多方合力,营造健康的行业生态环境 党政部门:出政策(如拓展购买服务、优化招采、优化第三方评价等) 行业组织:行业建设,政策倡导,建行业网络,行业自律(如伦理监察) 枢纽组织:做好表率引领,规模适度(自审),多做赋能支持,强网络 基层组织:主动融入,多学习、走差异化路线,维护规则,组织自律 高校院所:接地气(实习实践、课题研究),多用优势视角,多做政策倡导 四、互动答疑
答:首先大家要有这样一个认识,就是社会组织也可以倒闭。换句话说,很多社会组织觉得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年,所以我应该先生存,然后再去发展。我认为在这一方面,我们要找到一些社会问题,或者一些社会需求,需要我们组织和团队去解决的,那才是机构存在的根本。这个社会问题没有了,消失了,那理论上来讲,我们这个机构就结束了,他可以再去开启一个新的领域或者解决一个新的问题。我觉得任何机构负责人都要有这样的认识,也要有这样一个思想准备,因为我们面临的问题很残酷。 问:老师能否用一句简洁精炼,通俗易懂的话提炼社工机构的专业性? 答:一个社工机构的专业性很难通过一句话来体现。我们的专业性,比如我们机构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它很抽象,越简练的语言,就越抽象。所以,如果要用一句话去解读我们的专业性,它涉及好多方面,你的专业团队、你的专业服务能力,你的服务质量,我们解决问题的情况等等。不同类型的机构很难用简单的语言与提炼,我想如果用效用来回答“专业性”可能更有说服力。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志愿者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