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善读书院】锦上花-1|从“有知识”到“会应用”的转化路径

2025-9-5 07:43 |原作者: 郑东启 | 评论: 0|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摘要: 童敏老师的社会工作督导理念,核心在于“实践反思”“关系共建”与“能力生长”,能帮助具备专业知识的志愿者突破“知识到实践”的壁垒,将专业储备转化为精准服务能力,同时实现自我成长与服务质量的双重提升。 一 ...


童敏老师的社会工作督导理念,核心在于“实践反思”“关系共建”与“能力生长”,能帮助具备专业知识的志愿者突破“知识到实践”的壁垒,将专业储备转化为精准服务能力,同时实现自我成长与服务质量的双重提升。

 

一、以“实践反思”督导法,推动专业知识落地:从“懂理论”到“会解决”

    童敏老师强调“督导不是教方法,而是陪练实践反思”,针对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如具备心理、教育背景者),可通过“行动-反思-再行动”的闭环,解决其“理论用不上”的核心问题:

聚焦“具体场景”拆解问题:引导志愿者脱离抽象理论,聚焦服务中的真实矛盾(如“用儿童心理学知识与叛逆青少年沟通时,对方拒绝交流怎么办”),督导者不直接给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启发反思:“你当时用了哪类沟通技巧?对方的反应是否符合你对其心理需求的判断?哪些环节可能忽略了他的自主性?”

建立“反思日志”习惯:要求志愿者记录每次服务的“关键事件”(如成功安抚情绪激动的服务对象、未能推进的服务环节),督导时围绕“知识应用偏差”“场景适配不足”等维度复盘,例如:具备法律知识的志愿者在协助困境家庭时,初期习惯直接讲解法条,经督导反思后,调整为“先倾听家庭困境,再用通俗语言匹配法律政策”,让专业知识更贴合服务对象需求。

 

二、以“关系共建”督导理念,重塑服务角色:从“我帮你”到“一起解决”

童敏老师指出“督导的核心是共建平等协作的专业关系”,这一理念可帮助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避免“精英视角”,建立与服务对象、团队的良性互动:

    破除“专业优越感”,回归“伙伴角色”:部分志愿者因具备专业知识,易陷入“我比服务对象懂”的思维,督导可通过案例引导:“你掌握的老年护理知识,如何与老人的生活经验结合?比如老人坚持的‘偏方’,是否能先理解其背后的心理需求,再用专业知识温和补充,而非直接否定?”帮助志愿者从“指导者”转变为“共同探索者”。

推动“跨专业协作”,整合团队优势:若志愿者团队中存在不同专业背景(如心理、社工、教育),督导可组织“专业互补讨论会”,例如针对困境儿童服务,引导心理专业志愿者分享情绪疏导技巧,社工专业志愿者补充家庭支持资源,让各专业知识形成合力,避免“单打独斗”。

 

三、以“能力生长”督导目标,搭建进阶路径:从“会服务”到“能成长”

    童敏老师强调“督导不仅要提升当下服务能力,更要培养长期专业生长力”,针对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需搭建“基础应用-问题突破-自主发展”的能力进阶体系:

基础层:强化“知识适配”能力:通过模拟服务场景(如“服务对象拒绝接受你的专业建议,该如何应对”),督导引导志愿者练习“专业知识通俗化”“需求优先于理论”的技巧,确保专业知识能灵活适配不同服务对象。

进阶层: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针对志愿者在服务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如“服务对象同时面临经济困境与心理问题,如何排序干预”),督导不直接给方案,而是用“优势视角”“资源整合”等社工思路启发:“你能梳理出服务对象身边的可用资源吗?专业知识在哪个环节能发挥最大作用?”帮助其建立系统解决问题的思维。

高阶层:激发“自主发展”能力:当志愿者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后,督导可引导其参与“服务创新”,例如:具备教育知识的志愿者,可尝试设计“困境儿童课后辅导+心理支持”的融合服务方案,督导从“方案逻辑”“风险评估”等专业维度提供建议,帮助志愿者从“执行者”成长为“服务设计者”,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突破。

 

通过童敏老师社会工作督导理念的赋能,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不仅能更精准地将知识转化为服务效能,还能在实践中避免专业误区、建立健康的服务关系,最终实现“专业知识增值—服务质量提升—个人成长”的良性循环,成为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的志愿服务骨干。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