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志愿服务领域,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是宝贵财富,但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离不开科学理念的引导。借鉴童敏老师提出的优秀督导技能要求,能有效赋能志愿者,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与效率,推动志愿事业迈向新高度。 一、精准需求评估,让专业知识“适销对路” 童敏老师强调需求评估是督导的首要技能。对于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而言,精准把握服务对象需求,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价值的关键: 打破“专业惯性”,深度挖掘需求:许多志愿者因专业背景,易陷入“我懂专业,我知道该怎么做”的误区。比如医学专业志愿者,可能直接为社区老人提供健康讲座,但未考虑老人真正需求或许是日常健康监测与康复指导。通过童敏老师理念引导,志愿者学会多维度评估,如组织社区调研,了解老人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及对健康服务的期望,避免“知识自嗨”,确保服务契合实际需求。 动态跟踪需求,灵活调整服务:需求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长期志愿服务项目中。像为困境儿童提供学业辅导的志愿者,初期可能聚焦学科知识辅导,但随着服务深入,发现儿童心理压力、家庭支持系统等因素对学业影响更大。志愿者应如优秀督导般,定期复盘需求,根据变化调整服务内容,从单纯课业辅导拓展到心理疏导、家庭沟通协助等,让专业知识持续“适配”服务对象成长。 二、掌握辅导艺术,构建良好服务关系 在志愿服务里,辅导艺术关乎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质量,影响服务效果。依据童敏老师观点,良好辅导需遵循特定原则: 尊重服务对象,给予充分陪伴:服务不是单方面输出,而是平等互动。比如心理咨询专业志愿者面对有心理困扰的青少年,不能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耐心倾听,不打断、不评判,让青少年感受到被尊重与接纳。通过专注陪伴,建立信任关系,为后续辅导奠定基础,就像优秀督导陪伴社工成长一样,让服务对象在安全氛围中敞开心扉。 把握介入时机,注重有效沟通:介入过早或过晚都可能适得其反,沟通方式也至关重要。当服务对象情绪激动时,先稳定其情绪,待对方平静后再用通俗易懂、共情式语言交流。如法律专业志愿者为遭遇纠纷的居民提供法律援助,不是直接讲法律条文,而是先了解纠纷来龙去脉,用故事案例、生活语言解释法律知识,让居民理解并接受服务。 三、学会项目设计,提升服务系统性 将零散服务整合成有规划、可持续的项目,是志愿服务进阶关键,童敏老师关于项目设计的理念可作指导: 整合资源,打造闭环服务:以环保志愿服务为例,有环境科学知识的志愿者,不能仅开展单次环保宣传,而是设计涵盖知识科普、实地调研、环保行动与成果反馈的项目。联合学校、社区、企业等多方资源,让学生参与环保调研、社区提供活动场地、企业提供物资支持,形成从理念传播到实际行动的完整服务闭环,提升服务影响力。 着眼长期效益,培养参与意识:好的项目不仅解决当下问题,更要激发服务对象长期参与。如教育专业志愿者为偏远地区儿童开展课外辅导项目,除传授知识,还设计兴趣小组、学习互助机制,培养儿童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让儿童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实现志愿服务的长效价值。 四、善用案例指导,促进经验传承 志愿服务中,案例是宝贵财富,借鉴童敏老师案例指导理念,能让志愿者快速成长: 定期复盘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案例分享会,每个志愿者讲述服务中的成功案例与问题挑战。比如社区服务志愿者分享解决邻里纠纷案例,分析处理过程中沟通技巧运用、资源协调方式,以及遇到的阻碍与改进方向。通过集体讨论,提炼通用方法与应对策略,避免重复犯错。 建立案例库,实现知识共享:将典型案例整理成案例库,按服务领域、问题类型分类归档。新加入志愿者可随时查阅学习,快速了解服务场景与应对方法。如文化艺术专业志愿者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前,参考案例库中类似活动组织经验,包括活动策划、人员分工、物资准备等,缩短适应期,提升服务效率
。 五、展现服务成效,增强社会认同 志愿服务不仅要做,还要让人看到价值,童敏老师强调用故事展现成效,能让服务更具感染力: 挖掘服务故事,传递温暖力量:从服务对象视角出发,讲述他们的改变与成长。比如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帮扶的志愿者,记录残障人士从自卑迷茫到成功就业的过程,包括求职挫折、志愿者给予的支持与鼓励,以及最终实现梦想的喜悦。用这些真实故事,让社会看到志愿服务的意义,吸引更多人关注与参与。 多渠道传播成效,扩大服务影响:利用社交媒体、公益平台、线下活动等渠道,发布服务故事与成果数据。如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分享志愿者服务心得与服务对象感谢信,举办志愿服务成果展,展示服务照片、视频、实物等,让更多人了解志愿服务内容与成效,提升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与支持度。 童敏老师优秀督导技能理念,为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指明方向。通过精准需求评估、掌握辅导艺术、学会项目设计、善用案例指导与展现服务成效,志愿者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切实服务效能,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可持续发展,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