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转载于乡兴志联 赵艳艳老师带来的基层人才的4条成长路径,作为2006年首批大学生村官、拥19年基层与人才服务经验的分享者,结合从政府工作到策划咨询的实战经历,为基层人才(尤其乡村振兴领域)总结了一套可落地的成长方法论,核心围绕“能力适配、视野突破、难题破解、体系支撑”四大维度展开,助力大家跟上时代节奏、实现持续成长。 一、能力适配:以“精准提能”对接基层需求 基层工作最怕“能力跟不上事”,关键要瞄准需求补短板,避免 “学用脱节”: 选对方向学:围绕岗位职能和当下难题定培训——负责村域电商,就学直播运营、农产品包装;推进基层治理,就攻政策解读、群众沟通,不盲目凑培训数量; 学完马上用:比如学了电商直播,回村就试播带本地农货;掌握了矛盾调解技巧,立刻用在村民纠纷中,短期实践既能加深理解,也能快速调整适配本地的方法; 复盘补漏洞:记录实践中遇到的卡点(如直播没人气、调解没效果),分析是“知识没吃透”还是“方法不对路”,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正是能力从“会”到“精”的关键。 二、视野突破:用“场景研学”跳出本地局限 基层易陷入“只看眼前”的误区,而研学的核心价值是“沉浸式见世面、找经验”,要做好三步: 带着问题去:出发前先摸清研学地亮点(如莫干山民宿、寿光现代农业),再结合本村需求列问题(如“民宿怎么控成本”“大棚菜如何提产”),不做“走马观花”的看客; 瞄准需求选:缺民宿运营经验就去莫干山,缺农业技术就去寿光,学乡村治理就去浙江“千万工程”示范村,让研学内容和自身工作强绑定; 回来落地用:研学后组织分享会,把学到的经验拆成“本地能落地的动作”—— 比如把莫干山民宿的服务细节,改成适配本村的乡土服务模式。 三、难题破解:靠“主动问师”打破孤军奋战 基层人才常觉得“没资源、没人帮”,但很多难题早有实战答案,关键是“找对人、问对题”: 找实战派帮手:遇培训、研学解决不了的难题(如特色产业规划、项目申报),优先找农业专家、资深村支书、返乡创业老板,他们的建议更贴基层实际; 把问题说具体:别问“怎么发展产业”,要问“我们村50亩柑橘,怎么搞深加工能提收益”;别问“怎么引游客”,要问“村里有古桥,怎么设计1日游路线”,问题越细,答案越准; 跟到底要结果:得到方案后,定期向专家反馈进展(如“按您说的做了果酱,销量好但包装贵”),既让专家愿意持续帮,也能在沟通中优化方案。 四、体系支撑:从“小我成长”到“大我托举” 个人成长离不开外力,学会“借政策、联资源、组团队”,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借政策红利:关注基层人才补贴(培训报销、项目扶持)、职称评定等政策,主动对接申请,减少成长的“成本压力”; 联跨界资源:缺电商人才就联动本地电商企业,缺手艺就找非遗传承人,用别人的优势补自己的短板; 组协作团队:拉上村两委、返乡青年、专家建团队,做项目分工干,遇问题一起议“大我”的体系化支撑,能让“小我”的成长效率翻倍。 结语:在乡村沃土上,长成振兴“栋梁” 最后,以一首小诗赠乡村振兴领头雁学员“培训淬能跟势走,研学开眼拓新畴。问师解惑通捷路,合众撑梁固远谋。雁阵领航春满野,初心筑梦志难休。待君长成栋梁树,遍赏乡丰乐九州。” 基层是成长的“练兵场”,愿每一位基层人才都能靠这套方法论,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既实现自我成长,也为乡土带来新活力。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