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团体的管理者可结合材料中的核心观点,从明确方向、聚焦行动、优化管理三个维度落实有效管理,具体可参考以下思路: 一、以核心问题锚定管理方向:做“正确的事” 材料中“什么事是必须做的?”“什么事对组织是正确的?”是管理者决策的底层逻辑,对社会团体而言需转化为具体判断标准: “必须做的事”:聚焦社团的核心使命(如服务成员、推动行业发展、践行公益价值等),比如行业协会的“规范行业标准”、公益社团的“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这些是支撑社团存在的根基,需优先保障。 “对社团正确的事”:兼顾利益相关者(成员、合作伙伴、监管方、社会公众)的共同价值,例如收费项目需符合“非营利性”原则,活动策划需贴合成员真实需求,避免因短期利益(如拉赞助)损害社团公信力。 二、以关键原则推动有效行动:“正确地做事” 结合材料中的金句和做法,落实到社团管理的具体场景: 1. 聚焦优先级,拒绝“盲目忙碌”--有效管理者需“确定优先任务,严守顺序,完成后重设”。 社团常面临多任务(日常运营、大型活动、政策对接等),需按“核心使命关联度”排序:例如年度重点项目(如行业峰会)优先于零散的小型沙龙,避免被“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务(如临时咨询)挤占核心资源。 完成阶段性任务后(如峰会结束),及时复盘并调整下阶段重点(如跟进峰会成果落地),而非机械推进清单第二项。 2. 发挥优势,绑定组织绩效--“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高层绩效决定组织绩效”。 社团管理者需明确自身核心能力(如资源链接、活动策划、政策解读等),并聚焦发力:擅长链接资源的管理者可主攻企业合作,擅长内容的可深耕成员服务体系,避免因“全能幻想”分散精力。 同时需意识到:个人绩效与社团绩效直接挂钩(如管理者的资源整合能力弱,会导致活动资金不足,影响整体运营),因此需持续提升核心技能。 3. 以“实干”落地计划,兼顾细节--“管理者是实干者”,且计划落地需关注“决策、沟通、机会、会议”。 决策:基于社团实际资源(人力、资金),例如是否拓展新业务,需先评估现有团队能否支撑,而非盲目跟风。 沟通:确保信息触达全员,例如活动调整需第一时间同步成员,避免因信息差导致参与度低。 机会:捕捉外部变化中的机遇(如政策支持的领域、社会热点需求),例如乡村振兴政策下,公益社团可拓展助农项目。 会议:拒绝“闲聊式开会”,明确议题(如“季度活动预算审批”)、限定时间、形成行动清单(谁负责、何时完成),避免理事会沦为“茶话会”。 4. 管理“人”与“信息”,夯实组织基础 人员管理: 提拔成员时,需评估能力与岗位匹配度(如从“活动执行”到“项目负责人”需具备统筹能力),若不胜任,可能是选拔时未明确标准,需通过培训或调岗解决,而非指责个人; 对持续绩效差的成员(如负责的项目长期无进展),即使有客观原因,也需调整岗位,避免占用核心资源(如重要项目负责人)。 信息管理: 社团的凝聚力依赖信息透明,管理者需主动获取关键信息(如成员反馈、行业动态),并推动共享(如定期发布“社团月报”); 培养全员决策能力,例如让基层成员参与活动细节决策(如流程优化),既提升效率,也增强归属感。 5. 以“机会”为导向,修炼有效性 --“专注机会而非问题,变化是机会而非威胁”。 面对问题(如资金短缺),不纠结于“为什么缺”,而是寻找机会(如申请公益基金、联合企业搞联名活动); 把变化转化为动力:例如监管政策调整时,若对社团业务有约束,可借机优化合规流程,反而提升公信力。 记住“有效是一种修炼”:通过定期复盘(如每月回顾决策效果)、学习优秀社团经验,持续提升管理能力,而非依赖“天赋”。 三、关键心态:从“我”到“我们” 社团的核心是“共同体”,管理者需“用‘我们’思考,先倾听后发言”。决策时多征求成员意见(如规则制定前开座谈会),执行时强调团队协作(如“我们的项目”而非“我的项目”),才能凝聚共识,让管理真正服务于社团的长期发展。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