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千策悦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效是可以学会的:管理者面对的现实(P.24-32 ...

2025-8-12 21:18 |原作者: 郑东启 | 评论: 0|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摘要: 四大现实:第一、管理者的时间通常属于别人第二、管理者会被“日常作业”,除非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去改变生活与工作的现实情况第三、身处组织之中会把管理者推向无效第四、管理者身处组织之中外部环境才是真正的现实 ...



四大现实:

第一、管理者的时间通常属于别人

第二、管理者会被“日常作业”,除非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去改变生活与工作的现实情况

第三、身处组织之中会把管理者推向无效

第四、管理者身处组织之中

 

外部环境才是真正的现实,但它远非组织能有效控制,顶多是最终结果由组织内外的情况共同决定

 

管理者在组织内层级越高,注意力被内部问题和挑战占用的就会越多,从而无暇顾及外部事项

 

组织是社会的器官,它的功能是对外部环境做出贡献。但是组织的规模越大,看起来与成功,内部事务占用管理者的兴趣、精力和才干就会越多,使用管理者顾不上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真实任务和真实有效性

 

在外部世界中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变化

 

管理者必定在组织当中生活与工作,因此除非管理者有意努力感知外部世界,否则管理者就会被内部的情况遮住双眼,办不到真正的现实

 

如果不特别努力学习变得有效,自己就不会有成效可言

 

 

 

 

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者需在组织内部惯性与外部真实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结合“四大现实”及外部环境特性,可从以下维度优化管理工作:

 

一、破解“时间被他人占据”的困局,夺回管理主动权

1. 建立时间管理机制

定期做“时间审计”:记录每日时间消耗(如被临时任务、会议、求助占用的比例),区分“必要事务”(如核心决策、外部联结)与“消耗性事务”(如重复沟通、低效会议),逐步减少后者占比。

设定“无干扰时段”:每天预留固定时间(如1-2小时)专注处理战略级工作(如外部需求分析、组织核心目标校准),明确告知团队此时段不处理非紧急事务,避免被即时需求牵着走。

授权与分工:将“日常作业”(如活动执行细节、常规报表)通过标准化流程授权给团队成员,管理者聚焦“做对的事”(如方向判断、资源整合)而非“把事做对”。

 

二、打破“日常作业”的惯性,锚定管理核心价值

1. 区分“管理”与“执行”的边界

明确管理者的核心职能是“通过他人达成目标”,而非替代团队做具体事务。例如:活动方案设计可由项目组主导,管理者仅需审核其是否符合组织使命与外部需求,而非亲自撰写。

建立“例外管理”原则:仅处理超出常规流程的问题(如突发外部政策变化、核心资源断裂),常规事务通过制度、流程让团队自主运转,避免陷入“事务性泥潭”。

2. 用“目标管理”替代“过程管控”

以组织的外部价值(如服务对象满意度、社会问题解决效率)为核心目标,分解为团队可量化的指标(如每月服务覆盖人数、受益群体反馈评分),通过目标牵引团队行动,而非紧盯具体步骤,减少内部过程管理的精力消耗。

 

三、对抗“组织内部惯性的无效性”,强化外部视角

1. 主动构建“外部感知系统”

定期走出组织:每月安排时间直接接触服务对象(如走访社区、访谈受益者)、对接合作伙伴(如政府部门、企业、其他公益组织)、观察行业趋势(如政策变化、社会需求演变),避免依赖内部报告了解外部现实。

建立“外部信息输入渠道”:订阅行业动态、参与跨领域交流、邀请外部专家(如社会学研究者、资深志愿者)参与决策会议,用外部视角校准内部判断。

2. 警惕“规模扩张”带来的内部消耗

当组织规模扩大时,需明确“规模是否服务于外部价值”:例如,新增部门或流程需评估其是否提升服务效率,而非单纯为了“管理方便”;内部会议聚焦“外部结果”(如“如何提升老年群体服务质量”),而非“内部协调”(如“各部门分工争议”)。

高层管理者需强制分配精力:规定自身至少30%的工作时间用于外部事务(如调研需求、链接资源),避免被内部会议、汇报、矛盾调解完全占据。

 

四、聚焦“趋势的变化”,让组织始终匹配外部需求

1. 识别“关键变化信号”

关注“非连续趋势”:例如,传统线下志愿服务受数字化工具影响(如线上云志愿服务的兴起)、社会问题的新表现(如老龄化伴随的“数字鸿沟”问题),这些变化往往比“持续增长的志愿服务人数”等常规趋势更重要。

建立“试错机制”:对潜在趋势变化,通过小规模项目试点(如开展线上志愿服务体验活动)验证需求,避免因内部讨论过度而错失机会。

2. 以“外部贡献”定义组织有效性

定期反思:“我们的服务是否仍解决社会的真实问题?”“受益群体的需求是否已发生变化?”例如,若社区老年人从“物质帮扶”转向“精神陪伴”,组织需调整服务内容,而非固守原有项目。

将外部反馈纳入考核:团队绩效不仅看“完成了多少活动”,更看“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否被缓解”(如通过前后测对比、长期跟踪访谈),避免内部“自嗨式”无效忙碌。

 

五、以“刻意学习”提升有效性,对抗惯性

 1. 建立“管理复盘”机制

每周/每月反思:“哪些决策是基于内部惯性?”“哪些行动忽略了外部现实?”例如,若某次活动参与率低,需分析是宣传不足(内部问题)还是服务内容与需求脱节(外部问题),并针对性调整。

“有效实践”学习:研究其他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如何平衡内部管理与外部需求,借鉴其方法(如“用户画像”工具、“敏捷管理”模式),避免闭门造车。

2. 强化“自我驱动的有效性训练”

主动学习管理工具:如通过“SWOT分析”定期评估组织外部机会与威胁,用“OKR”将外部目标拆解为内部行动,避免凭经验决策。

保持“谦逊的好奇心”:承认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有限,持续追问“服务对象真正需要什么”“社会趋势会如何影响我们”,避免被内部成功经验固化思维。

 

核心逻辑:让“外部价值”成为管理的指南针

志愿服务组织的存在意义在于对外部社会的贡献,管理者的核心任务是“让组织始终对准这一方向”。破解内部惯性的关键,不是否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而是让内部流程、资源分配、决策逻辑都服务于“回应外部需求、创造外部价值”。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无效忙碌”,真正实现管理的有效性。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